资产端的收缩,带来的是货币当局负债端基础货币投放的下降。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对应“储备货币”科目。6月末余额为31.3万亿,相比2018年末下降 1.78万亿。目前基础货币仍是负债端规模最大的一项,约占负债规模的86%。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货币调控中,基础货币是央行能够完全控制的部分,但央行仍不能完全控制最终货币供给。因为广义货币M2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而货币乘数不仅仅取决于央行,还受银行、企业影响。今年上半年央行多次降准,同时银行将资金投向实体后实现信用扩张,其间货币乘数攀高至6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虽然基础货币下降,但货币乘数大幅升高,最终使得广义货币M2稳步增长。上半年M2增速在8.5%左右,相比2018年回升0.3个百分点。负债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科目是“债券发行”。6月末,债券发行余额为740亿,相比去年末上升了540亿。这一科目实质上是央行发行的央票,市场并不陌生,但作用在变。
外汇大规模流入兑换为人民币后,市场上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央行一方面通过提高存准率“锁住”,另一方面通过发行央票“回收”,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将之形象地称为“池子”。央票规模在2008年达到4.7万亿的峰值,此后随着央票陆续到期,“债券发行”规模在2017年6月归零。
去年11月后,央行陆续在香港发行离岸央票,“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目前央票已成为央行调节离岸流动性、稳汇率的重要措施。汇率平稳后,外汇占款变化也将保持稳定,中央银行能够更从容地通过再贷款调控国内基础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