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央行通过多开展14天期逆回购等拉长金融资金期限的方式,满足跨年资金需求,但跨年资金价格就一定会显著下降吗?受制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考核,央行在流动性传导过程中遇到障碍,使得季度末资金结构性紧张的问题无法避免。
最近3年每逢年末,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资金面都会出现年内资金不紧但跨年资金紧张,大行资金面不紧但非银机构资金面紧张的问题。每至年末,央行的资金供给意愿都相对较强,一级交易商所得到的流动性充裕,但是下游机构出现了明显的资金紧张。显然,资金紧张的局面并非央行主动收缩所致,而是流动性在传导过程中遇到了障碍。
现行的监管政策和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标是基于经济上行周期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指标严于国际水平,甚至部分指标是我国特有的。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出现了结构性收紧,因此有必要系统性地梳理这些指标,让一些指标回归中性,将一些重复监管的指标剔除。
在流动性监管趋严的背景下,MLF、逆回购等有期限的流动性投放方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逆回购频繁暂停使短端利率波动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率的传导。因此公开市场操作余额有下降的空间,未来央行可进一步通过降准置换MLF等方式释放中长期资金,缓和短期利率波动。根据测算,逆回购与MLF余额只需降到1万亿左右便足以满足流动性削峰填谷的需求,对应的降准空间在3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