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改革开放一个有代表性的领域,所以,外贸数据的变化客观上能够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只有300多亿元,出口额不足170亿元。而到了1990年,中国外贸的进出口额已经达到5500亿元的水平。到了2000年左右,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已经突破3.9万亿元。2009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所以说,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如果要分阶段的话,我认为首先是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继开放,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而2001年,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贸易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我们不仅“走出去”,也开始“引进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开始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在这个阶段,我国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在1988年进行过一次外贸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外贸和工贸进出口总公司和分公司脱钩,也就是允许省市公司独立经营。这项举措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更大的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生产性大型企业从过去只能提供货源到独立开展对外贸易,共同把“蛋糕”做大,并且打破外贸垄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规模的提升。
由大向强转变,需要牢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而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实现高质量开放?一方面需要毫不动摇坚持开放的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既可以解决国内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中高端制造业扩大利用外资的问题。所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内外资企业良性竞争,互利合作。从供给端发力,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