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含义是要促进金融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脱钩,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2005年至2015年,中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少排放约41亿吨二氧化碳,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的趋势初步显现,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的多赢。
“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统计显示,2016年、2017年碳排放强度则分别下降了6.6%、5%,今年预计碳排放强度将下降5%,3年累计碳排放强度将下降16%左右,与“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接近。另外,多个与碳排放指标有关的领域成绩也很大。比如可再生能源指标方面,2020年末的目标是比重达到15%,比2015年的12%高3个百分点,实际情况是,2017年该比重已经达到了13.8%。
森林积蓄量和覆盖率方面,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11月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新闻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全国森林蓄积量要增加13亿立方米,实际到2017年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城市群来看,当前珠三角、云贵川、海峡西岸城市群低碳水平最好,京津冀中由于北京的突出作用提升了整体低碳水平,但剔除北京的因素,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整体金融水平会下降。西北、晋陕蒙、山东半岛、中原、东北地区的低碳综合指数和分领域低碳水平处于后位、中后位,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