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受到了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为了减少大量被动释放的基础货币带来的货币超发问题,央票工具应运而生,被用于回收多余的流动性。而今,同样,在外汇占款快速下降的当前,货币政策又不得不面临被动改变,过去用于回收流动性的央票,在国内早已停用多年,而新的工具不得不被创设出来。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这些工具主要是在货币公开市场进行投放(有些是定向提供给政策性银行,如PSL),但是公开市场的一级公开市场交易商仅限于部分银行,这些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取央行资金较为便利。但是其他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得不依赖于这些资金传导之后才能获得流动性,这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同业存单市场的火爆,小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则比大银行更高,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均衡。
这样的问题现在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讨论,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基础货币的释放渠道,仅仅依靠短期的工具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可以看到央行近年来不断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银行通过无成本的长期资金,对冲到期的公开市场的投放。
这当然是因为前期存准的“水坝”筑得过高,大型银行一度超过20%,中小银行业接近20%,这带来了极大的资金浪费。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基础货币投放方式转型的迹象。虽然并不一定马上就会出现公开市场的投放量趋势性减少的情况,但是更多地通过降准等工具为银行提供中长期资金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是货币政策工具转型的一个体现。
中国的存准率在1999年曾一度只有6%,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来看,未来降准的空间还很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