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的下降,以及结婚年龄段的增长,除可以从人口学角度解释为适婚年龄人口基数变动导致外,如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新增因素。第一是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长,推迟了结婚时间。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通过对各地方发布的《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后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6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较过去5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其中,增幅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其2016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分别为45.35‰和30.1‰,较2011年分别增长11.42‰和8.98‰,而即使是增幅最小的四川省,上述统计时间段亦有0.8个千分点的增长。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教育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教育学历越高表明在校时间越长,这不仅将推迟该部分人群的就业年龄,亦将推迟其结婚年龄,通俗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则结婚年龄越大。
第二是居民的生活观念发生变化。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以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消费业态的发展和升级,部分适婚年龄人群开始更加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如近年来创业者的年龄段逐年降低,可说明这一问题。
第三则是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高房价,导致结婚成本增长,从而对结婚率的下降和结婚年龄段的增长有间接影响。国内部分热点城市的房价与工资比率系数差呈现扩大趋势,以北京为例,2017年12月8467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其每平方住房购买力仅为0.125,与过去几年比较,差距扩大,通俗而言,即房价涨幅高于工资性收入涨幅,使得结婚“要素”之一的购房成本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