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经济至少经历了两次经济过热现象,一次是在1992年前后,另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这两次经济过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内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贸易增速和规模也提升得非常快。
当时东部沿海城市平均出口增速达到30%左右,进口增速在15%左右,形成了“高出低进”的态势。出口量大,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形成了金融贸易顺差的结构。这个结构对我们当时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有利,外汇储备在不断上升。到了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最高达到3.8万亿美元。
实践证明,将经济慢下来并非是一件坏事。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处于高增长阶段,无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以及形成经济泡沫。但是,给经济降温不能靠集中刹车或者是政策刺激,而应注重微调,通过降挡逐步让经济慢下来。
经济全面过热的时候,各个领域都会处在一个膨胀发展的阶段,所以避免经济过热,还是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也不能让经济冷下来,所以调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把控适度的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微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宏观经济调控上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通过结构调整、微调来把控经济增速,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总体上还是可控的,结构是优化的,新动能在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