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的频发,与企业信用收缩紧密相关。张旭认为,广义信用收缩、发行人应对不合理、投资者恐慌,导致了“信用收缩—违约”的闭环。在“金融强监管”和“政府债务强监管”的政策导向下,部分发行主体没有根据导向适当调整自身经营行为。“严监管”的信号至少在2017年初时已经明显释放,而社融存量的增速在去年四季度才明显下降。
信用债投资具有顺周期性,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信用事件会导致投资者的金融风险偏好降低,并要求更多的信用利差作为补偿。“量降价升”在发行人层面的体现是“融资贵、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这部分企业信用可获得性的下降又会增加其违约的概率,至此形成了“信用收缩—违约”的闭环。
事实上,中小企业信用收缩不只体现在发债层面。最近两个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连续回落。当银行表内资金回归贷款时,相比于中小企业,银行实际上更倾向于能创造存款的大公司。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到“挤出效应”的影响。今年的货币政策具有“结构化、信贷化”的特征,结构性的信贷政策对于减少违约会产生积极作用,可以使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
此次央行MLF抵押品的扩容也是希望增强市场对于中低评级信用债的信心,避免信用债出现恶性循环,出现明显的净融资缺口,影响实体经济。不过,如果要彻底缓解信用债市场的融资难题,还需要有更多的结构性政策。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和净值化管理的大原则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本身就是下降的。由于MLF只是针对银行,靠银行自营资金去吸收中低评级信用债也不是很现实,还是需要培育一些高风险偏好的非银机构来缓解压力,有效支撑一些中小企业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