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支付行业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无论是支付主体,还是支付方式、支付产品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在移动支付方面更是让世界所瞩目。然而,在这样的成绩背后,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支付行业超常规发展之际,却出现了大量的违规案件,支付市场成绩的背后却是一地乱象,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支付行业乱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或互联,通过银行从事违规跨行清算业务;挪用客户备付金的现象层出不穷;趁支付行业的混乱局面无照经营,造成二清、三清满天飞,更有甚者,有的支付公司屡遭处罚却无动于衷,继续违规经营。这些违法、违规的行为,为正在兴起的中国支付产业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自从支付“牌照”制度执行以来,一方面是支付行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所引发的问题又与日俱增,除了一些大型非金融支付机构还能相对比较正规经营外,很多中小支付持牌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逐渐成为非金融支付市场违规经营乱象的“源头”,最终导致央行在近几年又不得不连续发文对支付市场进行治理整顿。特别是在2017年末,央行监管力度加强,连续发布了多个文件,对支付市场严苛立法、治理整顿的态度显而易见。
中国支付市场混乱的根源在于参与者参差不齐,形成了千军万马涌入支付行业的现象,但经营规模的实际情况却是相差悬殊,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中对233家持牌企业的调查显示,年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仅为2家,1亿到100亿元的55家,1000万元~1亿元的71家,其它那些规模较小的支付企业创收能力可见一斑,这些企业要么坐等被收购,要么就为了生存为一些非法机构提供通道,助长了支付行业违规违法现象的蔓延。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分析,在中国支付市场乱象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机构,政策管辖权不统一。在关于扫码支付问题上,2014年央行因风险考虑叫停线下扫码支付服务,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的扫码支付在市场中偃旗息鼓。但是非金融支付机构却并未停止扫码支付业务的拓展,继续市场布局,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2017年末的针对支付行业的一系列规范与监管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到央行及监管部门对支付行业乱象治理整顿、痛施重典的决心,同时将支付产业中任何涉及资金的交易、转接、清算等环节纳入到强监管的范畴中,由央行和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处理,使得产业链条中的参与者在阳光下进行经营,最大限度地避免金融支付风险的爆发。
在监管政策连续出台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文件、政策的落地执行情况的监督。由于支付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利益关系比较繁杂,多年来很多支付机构靠一些旁门索道来规避监管,加之在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所忌惮,也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支付行业的野蛮式发展,甚至有的支付机构因经营违规多年被数次处罚,却仍然活跃在支付市场中,这不能不让处罚的作用流于形式,让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因此,2018年这些刚出台的法规、文件如何落地、能否顺利落实,是对监管部门严峻的考验。
2018年必定是一个支付行业强监管年,从种种迹象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将会继续加大对支付行业的监管与治理整顿力度,不能再让2014年央行对扫码支付明令禁止后,那种金融机构令行禁止、而非金融支付机构却置若罔闻的怪现象再度发生。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支付行业重新迎来一片晴空,让中国的支付行业在全球领先的地位融入更足的“含金量”。
相关研究报告:
移动支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