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整体经济的增长乏力,金融产业结构存在的调整难题,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资本市场中同样可以找到折射。一方面,天津企业通过IPO和定增实现融资的规模相对而言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新三板挂牌公司家数与直辖市的城市地位并不匹配,天津企业作为后备力量对接资本市场的劲头明显不足。
从2017年1月底到2018年的1月底一年时间周期内,天津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总额仅为153亿元,在全国各省和直辖市的排名中位于20位,不仅落后于浙江、江苏、四川等新兴省份,而且也不敌新疆、甘肃、云南、内蒙古等西部地区。
在这仅仅153亿元的融资总额中,超过127亿元为已经上市企业的增发融资,企业首发融资总额仅为23.12亿元。实际上,在这一年周期内,天津仅有绿茵生态、恒银金融和新经典登陆A股(此外,利安隆2017年1月中旬上市),IPO融资规模均在7亿元-8亿元之间。而2016年的排名相对更差。这一年内,资本市场震荡,天津上市公司的全年融资总额仅为76亿元,首发公司也同样只有3家。
除了新增血液贫瘠之外,部分津籍公司还在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边缘徘徊。继国恒铁路退市之后,目前天津板块公司股票中,*ST普林、*ST松江都已经被交易所特别处理,包括一汽夏利、天津磁卡、津滨发展、海泰发展在内的多家公司也陷入盈利持续疲弱甚至亏损的窘境。
地方企业的融资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是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融资规模小,通常表明企业‘暂不差钱’;企业不缺钱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没地方花钱,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这背后反映出的又是暂时找不到新的金融发展机会。在此链条下,地方企业融资规模的差异,实际上可以折射出实体经济的景气度。
融资规模之外,创新能力不足是业内对天津企业的一种直观感受。依照2016年年报计算,天津地区全部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的中位数仅为4.2%,相较于成都(4.94%)、北京(4.82%)和深圳(4.38%)存在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