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箱升级并非我国独创。全球大多数中央银行都具备借贷便利类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洲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俄罗斯央行的担保贷款、印度储备银行的边际常备便利等。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对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校正,工具箱也更加丰富。
客观来说,这些新工具是在流动性创造渠道变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国以往的流动性创造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增加,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也倾向于使用降准降息等工具,较为简单地盯住整体经济和通胀。但从2014年开始,资本持续流出导致流动性创造渠道转向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也逐渐向精细化调控过渡,更多地依赖新型政策工具进行结构调整。
而且,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新型工具也有助于平衡去杠杆和流动性稳定。从本质上看,MLF、PSL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流动性管理工具,可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更灵活地结构性调节流动性,实现去杠杆和金融稳定的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看,MLF也为宏观调控部门提供了平台,促使银行遵守宏观审慎指引,保障金融稳定。穆迪发布的报告指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是决定银行能否获得MLF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尤其是较小型银行均有很强的动力改善MPA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