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不存在明显的产出缺口,实际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与潜在增速相一致,而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长期来看,中国增速的放缓主要因为潜在增速下降,而非产出缺口扩大。这是由于过去支持潜在增速的一些驱动力已经出现了转变,例如: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供给、高储蓄率、大量投资、以土地为抵押物所支持的信用扩张和企业融资、全要素生产率(TFP)等。过去几年,这些驱动力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当更低的经济增速是因为潜在产出下降,而不是产出缺口扩大,那么过度的宏观政策刺激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失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刺激整体需求,但这不可持续。例如,过度刺激会加剧过剩供给的情况、抬高杠杆率和整体负债率。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是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助力结构性改革。因此,对货币政策而言,既不能太松也不能过紧,中国目前维持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货币政策不应该太紧,因为这会对于产出和价格造成下行压力,但过于宽松则可能推高杠杆率。央行改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核心就是对杠杆率的管理。2016年起,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
随后,央行又于2017年一季度正式将表外理财对应的资产纳入MPA的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尽管中国潜在增速放缓,但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同步复苏态势明显,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外需拉动的作用显现,中国经济也企稳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