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书出版是文化创新和文化积累的过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决定着中国出版的未来走向。我认为,出版人的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
用中国出版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是当前我们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所面临的双重任务。
以汉语语言文化为核心,包括方言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知识体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认知和智慧。中华民族独特的知识体系、认知智慧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在一次次风涛荡激中,成功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化解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沦为殖民文化的危机。同时,中华文化以中华民族迅速发展、日益强大的势头和时机,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与活力。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出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大方向指引下,中国图书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加快“走出去”步伐,取得显著成果。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多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图书,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80个语种的《汉语图解词典》为代表的语言工具书都产生重要影响。
不妄自尊大,不盲目排外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已经反复证明,凡是我们勇于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就会无比强大,我们就会成为世界性的国家。这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开放性和交往性,任何封闭的文化都会因吸收不到更多的营养,感受不到更多的压力和竞争,而逐渐丧失活力与动力。
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外来先进的文化产生过重要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对摧毁旧的封建思想和落后的封建制度,起到瓦解其存在和统治基础的作用。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使现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得以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逐步惠及普通大众。现代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立,使中国传统学术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从根本上对传统文化起到强筋壮骨的作用。
在全球融通大环境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下,封闭的文化将使自己与世隔绝,自然无法在情感上与世界联通;而具有侵略性的文化会给世界造成新的不安定,必将受到一致排斥。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警醒并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骄傲自大情绪的滋生,确保我们的文化建设行驶在正确轨道上。为此,中国出版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责任重大。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更是强大中国出版的重要法宝。
展现多样性,追求“公约数”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结果。而每个民族和国家在共同创造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过程中,都贡献了各自独特的智慧。倡导和展现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现代文明发展到多元时代的必然结果。虽然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殖民时代存在的文化统治与被统治、主宰与被主宰和依附与依赖等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标志着文化独立与尊重的平等交流和平等对话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声。倡导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符合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理应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出版理应成为中国文化贡献的主力军。这个任务完成的好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为出版强国,能否成为具有文化标志和文化感召力的文化强国。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出版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出版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
出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