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对水产品需求量比较大,因此中国的水产品养殖密度是国外的10倍,在这种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种病害流行,如果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鱼类就会大量死亡。农业部、科技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研发疫苗。全世界总共144种水产品疫苗用到水产品上面,而中国目前使用到的只有4种,其中2种从美国进口。
相对于技术快速发展和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动植物疫苗在国内的现实层面遭遇到了尴尬。第一重尴尬与养殖方式相关。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水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国外水产品均是集约化养殖,通常会通过集体麻醉的方式,通过传送带注射相关疫苗,有效控制水产病害,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国内则是散户养殖方式居多,如果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一一注射疫苗,所花费的人力成本将不可控制。而畜牧业养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现实层面的第一个不可操作性。
另一重尴尬则是审批层面的现实。成都有一家企业研发的植物免疫调节剂,在审批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其被归到化学农药里面去了,因为国家农药审批非常严格,对应这一种生物制剂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刘箐表示,如果能对这些环境友好型农药、生物类农药放宽审批,会有更多的动植物疫苗问世。“抗生素哪怕降低30%,那食品安全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而目前科技部已经在调整食品安全的科技方向,通过多开发农药替代品、生物制品,甚至启动土壤基因组计划,从水土环境、农业生产与养殖进行源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