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大资管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离不开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大背景。追溯银行理财业务起源,可以说是将银行表内做不了、放不下的贷款承接出表,对接类存款的理财资金。按照央行“逐步缩减非标资产规模”的思路,落实过程中不得不追问三个问题。其一,银行表内资产转表外驱动力之大,如何解决;其二,“非标”资产,包括银行存量资产,如何“转标”,如何防范转标过程中的风险;其三,即使“非标”在金融机构(持牌)和场内市场得到规范和限制,包括各类交易所在内的场外市场又如何落实整顿规范?
涉及贷款监管。重新审视贷款要求,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导致合理的融资需求被挤压?比如,合意贷款这件“束身衣”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通过证券化手段来使非标债权成为可交易的标准品,首先要保障底层资产的可靠程度。根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引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正是底层为次级贷款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证券化基础设施的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在债券(包括证券化产品)发行市场是否也需要进一步的统一监管,以防监管套利?
可以结合银行不良资产来看。大量不良资产通过在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银行机构间相互代持,实现部分或全部出表。甚至有的不良资产做成私募ABS产品,在类P2P平台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相当于银行支付利息换取资本充足率考核,加快资金周转。尽管银登中心2016年82号文已经规定,不良资产收益权的投资者限于合格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参与认购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不得投资,但地方交易所各类通道产品并没有真正受到限制。堵住了金融机构的“进水口”,水却向非金融机构漫淹。统一监管甚至不限于央行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