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走出低谷的这两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并践行的两年。除了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转好、市场转暖、成本压力有所缓解等因素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效益,这才是国企复苏动力最稳固的来源。在张春晓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落地措施是“三去一降一补”,而“三去一降一补”的核心运行平台就是国有企业。“国企改革挺进多少、三去一降一补落实多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多少、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多少、小康社会建成多少,这里面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改革往哪儿走,效益就从哪儿来,不少国企增收扭亏实践都验证了这一命题。
从改革要效益,首先就是对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煤炭、钢铁等行业是这两年落实“去产能”的主战场。因受多种因素围困,国有煤企之一的兖矿集团在2013年上半年曾亏损近13亿元,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企业亏损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政策措施终让兖矿在改革中扭亏为盈。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牛鼻子”。兖矿开展“瘦身行动”,经过两轮机关机构改革,集团整体机构数量减少50%;开展人力资源“五项整顿”,年节约人工成本18亿元。
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全国国企广泛深入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2016年中央企业百元收入负担的成本费用同比下降0.5元,宝武集团、中煤集团等14家企业成本费用同比下降超过10%。3家航空企业压降销售代理费用61亿元,3家石油石化企业桶油操作成本降低1.3美元。许多企业通过加强集中采购推进降本增效,中国中车、东方电气分别节约采购成本21.9亿元和1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