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东莞这个依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贸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成长起来的制造大市,尽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就开始腾笼换鸟、转型升级,但在惯性的驱使下成效甚微。面对经济大环境的改变,东莞没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白白地贻误了时机。2015年,台资企业万士达、联胜关闭东莞工厂,诺基亚东莞工厂关停,为三星代工的万人大厂东莞普光停产,令人唏嘘。随着外资撤离,坚守在东莞的大量制造业企业仍在盈亏平衡点上下挣扎, 游走在“保盈利”还是“ 保市场”甚至“ 保生存”的边缘。
但在2016年,东莞经济却仿佛一夜之间爆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大量传统制造业倒闭的工业区内,一些新兴产业、科技产业的企业开始大量地涌现。《东莞经济》杂志社总编辑李智勇说,东莞经济一直都是输入型增长模式,今年,深圳、广州、香港这三个对东莞输入最强的增长极发生了变化,产业半径、资源聚集、配套齐全的东莞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正如东莞当年幸运成为香港加工制造的转移地一样,深圳自2008年以来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密度最强的领军城市,而受制于腹地空间的狭小,大量的深圳科技类企业外溢到毗邻深圳的东莞和惠州。一位东莞金融界从业十多年的老友跟我说,正当他们决定停止所有东莞企业贷款、找不到放贷标的时,深圳企业来了。
另一个因素可能更为重要,那就是本土低端制造企业快速的新陈代谢,为迁徙而来的企业腾出了大量的土地、厂房、资本和具备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使得新经济、新企业得以快速在本土重构。在此背景下,2016年,东莞的制造与信息开始了高水准的融合,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出现井喷式增长,由此整体呈现出制造业附加值快速提升、并购产业链迅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