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谭浩俊(ID:tanhaojun1962)
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新闻,成为近期舆论的一大热点。虽然媒体报道,其被免与此前向中小股东发飚没有关系,也不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是按照相关规定,不能兼职过多。但是,从舆论的反应来看,似乎并不“买账”,仍在想方设法追问“内幕”、挖掘“内幕”。原因就在于,董明珠是一个能人,一个对格力有重大贡献的能人。
只要是能人,在很多人眼里,如果不是她自己主动提出离开岗位,或是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履行现职,只要离开,立即就会受到关注,就认为有太多的内幕可以去挖。殊不知,能人也需要休息,也有退休的一天。如果认为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定有内幕,可能还是“人治”思维在作怪,是把一个企业的命运完全与企业家个人捆绑在一起。
我们并不否认,一家企业的好坏,与企业家的能力、水平密切相关。没有好的企业家,就没有好的企业。但是,按照现代经济要求,即便再好的企业家,也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做保证,有严格的规范与约束机制。特别是想做成百年老店的企业,如果没有制度做保证,从“人治”走向“法治”,而完全依靠企业家个人能力和水平,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就算一代人能够做到,到了二代、三代手中,也会出现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原因在哪,就在于太多的中国企业没有现代制度意识,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多的还是利用家族制企业的管理模式。退一步讲,就是家族制企业,也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机制,避免可能出现的“人治”控制一切的问题。
从格力目前的基本构架来说,说其是“人治”企业,说董明珠是“一言堂”,可能有点为过。但是,从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对中小股东发飚的情况来看,其所表现出来的强势,也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格力的“人治”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而这种现象,何止是格力,许多企业、特别是被称作全民企业的国有企业,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说了算,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重大决策,而不履行民主决策程序。这些年,审计部门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中,每年都会审出大量决策失误、投资失误的问题,追根溯源,就是“人治”现象过于严重,更重要的,这样的架构还会引发诸多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问题。所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法治”替代“人治”,就成了中国企业能否真正做大做强做优、做成百年老店的关键之一。
对众多已经成功的企业来说,在企业家还有比较旺盛的精力时,以制度的方式让他们退休,或者不再担任企业主要角色,可能会带来一些阵痛。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比在他们倒下来或实在干不动了再去寻找继承者要好。很多民营企业,所以在创一代没有精力或能力不够时,只有走下坡路或倒闭一条路,就是因为没有能够从“人治”转向“法治”,没有能够从家庭作坊转变成现代企业。比尔·盖茨等国际知名企业家都能从岗位上退下来,中国的企业家又怎么不行呢。如果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们是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就应当在没有完全退下来前,把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好,把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架构搭建好,从而形成有效的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用制度选人用人的机制。如果这样,企业就真正能够做成百年老店。纵然在实现这一梦想过程中会遇到市场、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与压力,但有科学的机制和灵活的体制、完善的制度做保证,也可有效避免企业出现危机。对舆论和公众来说,也要看到这样的变化,中国,毕竟已经走在市场经济之路上。“人治”,是没有前途的。再强的能人,也比不上制度,比不上机制,比不上“法治”。
当然,从“人治”走向“法治”,也不只是企业家的事。企业能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政府对企业的放权也十分重要。就格力来说,在董明珠免去集团董事长问题上,如果真的只是考虑企业的发展、考虑改革、考虑董明珠兼职过多,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反之,则就很难说了。如果珠海市国资委在选派格力集团董事长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而选派一名不懂经济、不懂企业的人担任集团董事长,也会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派不派人,而是派怎样的人,通过什么方式派人。
也正因为如此,舆论不要再对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过度解读,更不要再去挖掘什么“内幕”。“内幕”或许有,但已不重要,格力能否从“人治”走向“法治”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