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地产家 (ID:jr_dc_j)
仔细想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这个社会越来越“人以群分”,比如飞机有头等舱、经济舱,高铁有头等座、一等座、二等座,酒店也有商务套房、豪华大床房、普通标间等等,说明未来社会的等级只会越来越严格,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我们改造自己命运的机会还有多大?
过去,我们讲阶级,还搞了多年的阶级斗争。到了最近几十年,主抓经济,没有什么阶级的概念了。过去那些被划入地主阶级的人,改革开放以后,发达得最快。这也没办法,因为过去只有地主阶级读书多,见识广,胆子自然也大,在要靠头脑,拼智力的年代里,他们当然容易发家致富。
可是,阶级没有了,阶层还是有的。我们先富带动后富的愿望是很美好,可是,那终究是理想罢了。很简单,广东发达,深圳发达,这些地方会把一些税收分给西部地区吗,显然是不会的。
就像你跟富人说,我们这社会,有些人太穷了,我们要捐赠一点,奉献一点爱心。但是,有些富人本来就不愿意捐钱,他觉得我的钱都是自己辛苦赚来的凭什么要我捐啊!但是,如果你说,你不给的话,穷人会联合起来,你生活得会很不安全,他们立马就变得同意了。
当然,我们是法治社会,大家也不能随便聚众之类。不能随便闹事。因此,我们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相对越来越穷。很典型的,前几天大家都看到了甘肃一家六口死去的惨案,同时,全国各地还在不断的冒出地王,深圳南山的学区房一平米就是16万,20万,也有很多人买。而对于那个贫穷的家庭来说,他们十几年也不见得能够赚到深圳一平米房子的钱,不然他们早就把自己破旧得不成样子的的房子修葺修葺了。
现在已经过了勤劳可以致富的阶段,要靠房子增值,要炒房,要投资,或者说钱炒钱才行,你必须要懂金融供需,玩转资本。钱生钱,越来越多。就像《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里面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个规则十分冰冷,但无法抗拒。就像互联网公司,只有前三的才活得不错,其他的基本都是靠边站。城市,人群,其实也是如此。
多年来,“逃离北上广深”的话题一直都时不时的引发热议,可是,大数据结结实实的扇了我们一耳光,它告诉我们,你终将逃离你衰落的家乡。因为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过去,很多城市对高铁通到自己城市欢欣鼓舞,但是很快就又变得沮丧,因为之前觉得高铁到了,可以带来人流,有人就有商机,经济就能发展,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吸引力不够的话,你自己的人将会更快的流出。因为年轻劳动力自己都在用脚投票。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年多以来,一线城市房价疯了,不少二线城市也疯了,连合肥也疯了。但是合肥周边的城市都不行,包括蚌埠,合肥的发展是以吸干周边城市精华为前提的。
大城市拥有优质的政治资源、商业资源、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别的不说,你在大城市买个东西,送达都快一些,如果是江浙沪还包邮。
这些优质的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拥挤大城市里面,又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当然,大都市在吸引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其他的不说,最近小编我的一个亲戚,之前都是在内地工作得挺好的,最近也说要到沿海来打工了,他们可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想起来有点心酸,但是,各个行业不景气,内地确实没什么机会,只能外出打工了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越是有钱人,收入增长越快
过去勤劳是可以致富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谁谁谁种了几十亩地,收割了多少庄家和粮食,可是,现在不行了,一线城市房价十几年涨了几十倍,粮食才涨多少。《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回报率已经远远大于经济的增长率,换句话说,就是你劳动赚钱的速度,比钱赚钱的速度要慢,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快速向少数人聚集。也就是说,越有钱收入增长越快,越富有的人越富有!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
数据还显示,最近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所增长,但是高收入群体(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的收入增长更快。因为你有钱了才可以更加自由的思考,去想怎么创新,你天天想着要还房贷,或者要买房的事情,怕丢了工作没饭吃,你怎么可能自由。张维迎教授说,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新的出现。流水线上的工人就不需要创新,他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每天累得半死不活的,回答宿舍就像睡觉,哪有精力想东西。
对王健林来说,“先赚它个一个亿”确实是小目标,因为王健林的身家是2600亿,一个亿只占他总资产的0.04%!但是,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一个亿是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很多人都实现了,也很可怕,那说明我们的通货膨胀到了灾难性的地步了。正常的人,年薪20万,要500年才能赚1个亿。对王首富来说,今天借钱买下一块地,下周可能就升值了一个亿。这个完全可能,而且很容易,因为8月份,山东济南的房价比7月份涨了43.37%!
如今,寒门再也难出贵子了
上个世纪,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自己没读过课外书,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做个自我介绍,也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除了插秧是能手,其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上面这个人说的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其实小编的家乡也有类似的任务,现在没俞敏洪有名,但是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都不到了。当然,这里面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年农村人陆续进城了,但是这个比例还是很吓人的。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过去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你看潘石屹捐一大笔钱,就把儿子送到了哈佛……所以,很多人看到别人说要搞素质教育就起哄要搞,批判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是相对较穷的家庭的孩子的好出路,搞素质教育你报名参加一个舞蹈,音乐培训班都怪得要死,你读得起吗,读不起,你怎么跟有钱人家的小孩比啊。
那么,现在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呢?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因为高考是1977年才恢复的,因此,80年代是农家子弟的黄金年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寒门再难出贵子,精英扎堆进名校。
向上流动越来越难,读书无用
亚洲新闻周刊杂志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标题很太刺眼,内容很刺心,但反映的确实是现实。
作者余秀兰借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认同比例最高,于是作者用了这样的小标题来描述底层人民对待教育的态度——绝望的底层人民:干脆放弃高等教育。
家里越穷,读书的代价越大。我大学的时候去很偏远的农村做过支教,有几个小孩经常不来上课,我就找他们谈话。他们摆出一副成年人的样子说,老师,你说的我都懂,可是我们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以我们的成绩是考不上重点高中,进入大城市读大学的,我们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不如早点赚点钱,盖个好点的房子……真是让人心酸。我那么小的时候,还在无忧无虑的玩乐呢。
2014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一项报告指出:包括书本费用在内,高中三年的学费动辄数千美元——这往往超过了贫困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由于农村的教育质量不行,小孩的成绩普遍不好,因此即便能读大学,能进的也比较差,比如2014年瑞典隆德大学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新招收的农村学生是59.85%,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56.98%,而复旦大学占比为10.36%,同济大学占比18.98%。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以前大学生是天子骄子,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从比例上看,还不多,特别是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比例很小,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完成,大部分还是需要劳动力,而不是人才,因此很多大学生毕业进入工厂干的是没啥技术含量的工作。富人家的小孩往往读完大学本科继续读研,或者读博士,因为家里供得起,而穷人家的小孩,得急着到社会上去赚钱,因为已经花的够多了。同一个岗位,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生,跟一个名校研究生,你怎么竞争啊!
因此,当“读书无用”的声音在底层日益高涨时,社会中上层却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大城市里的家长为了小孩进入好的学校,彻夜排队。因为,他们懂得成功不是一代的积累。最可怕的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因此,社会越发达,阶层越固化,想要向上流动越难。
是BBC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他们的56岁。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为什么一些地主阶级在一段时间内被打倒了,但是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弯道超车,一夜暴富都成为可能,但社会一旦进入到发达又稳定的阶段,阶层的分化和固化将变得日趋明显,因为一切资源,包括话语权都被牢牢的控制在了这些人手里。如果不是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甘肃那个一家六命的事情,一定是悄无声息就过去了,不会被我们知道的。
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一套房子,就能决定你的阶层
对于中国来说,摆脱阶层的一大驱动力还来自房子。随着一线城市的房价的一路上扬,当房地产价格已经远超于年轻人收入水平的时候,一个现象开始冒头。这就是在一线城市年轻群体中,身份的变化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分层,而这个分层直接来源于房地产。
如果你没有买房,哪怕你工作不错,薪水不错,但是没有房子,你基本上一直处于底层。
如果有的话,你很容易就是中产阶级了,因为一套房就值几百上千万。很多人对我说,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有一套房子,月供不是太多的话,找个年薪二十万左右的工作,就可以过得很舒服,因为各种配套都很完善,也更公开透明,你在内地是享受不到的。
举个例子,在2015年的3月30日之前,一套300万的房子(首付100万多点,贷200万)现在的市值是650万以上。也就是在3月30日之前,投入近40万(贷80万),如今这套房的市值是220万以上。一朋友2013年买入福田一套50平的房子,当时不到100万(首付只要30万,贷60万),现在的市值是350万以上;以上都是身边80后刚需购入房价涨幅。
确实,房价也不会一直只涨不跌,长此以往泡沫也有一天会破灭。关键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破灭。
那些买房一族,除了本地人,其他基本都有着较高的学历,有着较为体面的工作,以及不错的家世,他们虽然不能够在北上广轻松的拥有房产,但是家庭的力量也能够付得起的首付。
虽然他们依然要背负着较高的房地产负担,每月收入大量贡献给了银行,虽然生活过的紧巴巴的,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让他们产生了虚无的满足感,上涨的房价让他们感觉到:有房在手,心中不愁。从而有了生活中消费的底气,或者至少有着安身立命之所,不用为租房来提心吊胆。他们是金字塔的中间阶层,生活压力虽然存在,终日忙于偿还几十年的房贷,生活相对拮据,好在也有属于自己名字的住房。
总有一天,深圳会彻底的划分为富人区和贫民区!久而久之,金字塔的几类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鄙视链,城市原居民鄙视新进入城市的居民,有房的人鄙视没有房的人,但是如果房地产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这种鄙视链只会在短期,或者少数时间存在,但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迅猛上涨,让这种鄙视链被空前加强。我们之间隔着一套房子,但这套房子,是几百万的距离。
要打破这种局面,你可以选择赌一把,比如小编我身边有朋友,自己只有十几万,但是买了一套三百多万的小房子,其他都是通过首付贷等方式借的钱,如果赌对了,过几个月出手就可以轻松赚几十上百万,抵其他人存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现金总额。拿到第一桶金,胆子就更大了,自然可以继续去炒房,或者做别的事情。
淡然,除此之外,也还有机会打破社会阶层。BBC《人生七年》中的Nicolas,是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成功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纪录片说,这个概率约为7%。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这些人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正在搬砖的你会是那7%吗,能成为英雄吗?我们无法抱怨,只能比那些生来就比我们更优越的人,更加努力,才有可能挤到上一阶层的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