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描绘出一张诱人的高等教育(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未来蓝图,但一切还只是开始筹划,落实这张蓝图的关键是,名校在深圳校区的教学和科研的高质量。在中山大学校本部教书的陈广汉教授追问:校本部和深圳校区,能一个样吗?事实上,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办学思路,在高等教育界也被称为“异地办学”,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直至今日,除了深圳,国内依然有不少城市热衷于引进异地办学的名校,比如青岛,其引进市外高校的力度同样惊人,2016年已经签下20家高校,这包括已在深圳建分校区的哈工大。而在现在,异地办学的国内高校并不少见,如中大珠海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等。
异地办学”的初衷,自然是复制那些著名的大学。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复制并不好做。异地办学的高校,校本部和异地分校区的常见关系是分年级制度,学生大一、大二在分校区就读,大三、大四回到校本部。这种方式都已被证实存在缺陷。例如,最先实行分年级制的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在2012年全部搬回校本部,原先的校区成为独立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用地。厦门大学归结的原因是“校园文化、学长学姐引领作用的割裂,以及教学、实验的不连贯”。为解决分年级分校区的问题,有的高校探索整学院制,不同校区分别设置建制二级学院,学院间教学科研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