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改革创新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民族的未来,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早在2009年,我国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时,就已达成共识:我国教育发展要从重视数量、规模转为重视质量,教育发展从数量时代走向质量时代,为此,必须推进教育改革,破除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制度性障碍。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高质量的教育,会提供创新的动力,对于教育改革而言,眼下最需要的是创新精神。然而,推进教育改革,却陷入创新困境,教育创新的动力何来?谁来推动教育的创新?这是建设高水平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教育创新,毫无疑问是教育制度创新。李克强总理说,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结合高校特点,简除繁苛,给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凡高校能够依法自主管理的,相关行政审批权该下放的下放,要抓紧修改或废止不合时宜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不合理束缚。这说的就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都提到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探索建立全新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但在具体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治理模式的动力和积极性却十分匮乏,很多打着改革旗号的“改革”,只是新瓶装老酒,搞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近年来,“创新”是教育部门、高校领导发言中提到最多的词汇,但进一步观察则可以发现,教育的管理和学校的办学,并没有实质性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行政化,二是功利化。其中,功利化也主要缘于行政化,因此,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行政化。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既体现在学校外部——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上,政府把教育管理权、办学权、评价权集于一身,所谓管办评一体化,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所有学校千校一面;也体现在学校内部——学校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关系上,学校行政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行政权力通吃。要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就必须既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又转变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