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国人注入了巨大活力,一举扔掉了最大贫困国家的帽子,仅用30来年时间便昂首迈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序非常科学,起始点是农业(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即第一产业,首先得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而农民也的确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仅用5年时间便于1984年成功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随后进入工业化进程即第二产业,直至今日仍属工业化阶段,只是需要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速接手,目前便属于对工业化结构和效率进行调整并同时着手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的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无法由城市提供,只能来自广大的农村,这恰恰是中国特有的人口红利,使得以前成为巨大负担的巨量人口转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所在。
城市化是现阶段国家工作的重点,将人口逐步引入城市生活,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对第二产业所需劳动力的补充,一方面又可将第三产业的蛋糕做大,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后续保障。但同时又将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第一产业势必被削弱而备受影响!纵观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的壮劳力早已进城,留在土地上的已越来越少,很多地区目前勉强维持农业生产的都是年事已高者,他们要么属于无力进城者,要么属于祖祖辈辈已习惯那一亩三分地生活者,陪伴他们的除了一条老黄狗就是得不到父母关照的孙辈们,而如此的农村现状显然与当今国家的高度现代化将越来越不匹配,何况随着种地者越来越少而后继无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逐步显现。
因此,如何解决新形势下的农民、农村、农业这个每年都被国家视为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势必将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对而言,农民问题最好办,可以采取进城及就地安置并辅以养老配套等办法解决其生活,但农村与农业问题则需要大智慧方能处理好。首先,人口迁移后农村地区大量的土地如何处理,在17亿亩两市用地红线绝不能跨越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这部分用地的正常耕种,如何迅速补充种地人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后代已经不会种地了,显然只有通过现有社会力量重新进军农村,担负起因农村劳动力锐减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责任。其次,以往小规模低效率的农村耕种模式也必然被大规模现代化的新模式代替,公司化、集约化生产条件已经成熟,这就为社会资金提供巨大机会。第三,在现代农业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可以带动农机、培训、种子、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兴盛,最终形成一个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同时让农产品重新找到一个相对更合理的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