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足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中国古代就有渊源。汉代有蹴鞠,它原本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发展出了较为完备的体制,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到唐宋时期,蹴鞠进一步发展,许多皇室贵族也参与进去。当然,现代足球及其规则是发源于英国。与以往所提的足球管理体制改革不同,它使足球与教育发生了深刻的交集与互动。近期目标里的“打基础”,旨在强化基层力量,而不同于以往的举国力量支持少数优秀运动员。比如在近期目标里提出,“校园足球加快发展,全国特色足球学校达到2万所,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社会足球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层足球组织蓬勃发展,基层足球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足球从娃娃抓起”。
坦白说,不仅仅是足球,以往校园体育运动的科目较为单一单调,传统上以跳绳、跑步、跳高跳远等为主,因为这些运动成本低,且不用太多器械,对场地要求也不多,易于进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人口众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有限;二是对许多城市的中小学来说,校园场地有限,缺乏专业的球场;三是人们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现在国家积极推动校园进足球,规划展现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不过,将来如何有效落地还得进一步的努力,比如地方事权与财权如何对等?再比如,如何更为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足球启蒙与足球教育?可能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了足球教育师资与场地,因此社会资本的进入势在必行。这也是一种准教育公共品,完全可以由优秀的社会机构承担,而教育管理机构为学生购买这些服务。
在近期目标里,“打基础”也明确地提出了数字化的直观目标:全国足球场地数量超过7万块,使每万人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目前我国城市里,公共足球场较为有限,一是本身体育场馆数量相比于人口总数就是严重不足的,二是球类运动场地也不足,三是大多数城市人群也没有形成运动的氛围。场地的局限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最后互为因果。现在推动足球的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针对场馆不足问题,一方面可以做“增量”引入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盘活“存量”,类似于前不久的小区不再设围墙,不少公共机构的球类运动场地,完全可以考虑逐步向市民开放,这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公共机构,可以极大地方便附近居民。在这方面,可能大学校园目前是最为开放的,这种开放度应该被推及其他有条件的公共机构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