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解决企业复杂的背景性问题是去产能的关键

2016-02-10 04:22阅读:32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较严重。2015年大宗商品相关的电力、煤矿、钢铁、石化加工、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主要行业大都存在25%-30%的过剩产能。需求侧方面,中国的需求增速2011年见顶,许多行业的增长都接近10%,2012年差些,2013年需求反弹,2014年需求增速大幅下降,2015年许多行业增速为负。产能过剩的逻辑其实比较简单:2011年前后的高增速导致了高投资,增速高时预测高是一个通常现象,产能大幅扩张是按照需求继续高速增长的预期来进行投资的,一旦出现低需求增长,产能过剩便不可避免。事实上,2011年没有谁会预测到2015年的煤炭增长速度为-4%。

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钢铁和煤炭行业(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尤为突出。煤炭价格继2014年大跌后,2015年又大跌近30%。量价齐下的直接结果是煤炭企业财务恶化。目前,煤炭价格相对于2011年的高峰时期已下跌60%,螺纹钢价格也从历史峰值跌去70%左右。

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有两方面直接影响:一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投入,这些产品的价格暴跌加剧了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近4年时间里连续下降。有研究表明,煤炭、石油、石化、钢铁、铁矿石这五大行业对整个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的贡献占70%以上。二是大部分相关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价格暴跌行业普遍亏损。以两个比较典型的行业为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行业亏损面达80%以上。钢铁行业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面达48%。

化解供需矛盾才能支撑价格,去产能是一个“很花钱”的过程,除了政府支持,比较好的企业财务可以使得去产能更为容易和顺利一些。

去产能的难度想必我们已经领教过。比较远的例子是从“十一五”以来就多次强调要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然而效果一直不理想。比较近的例子是煤炭行业,近三年来所有人都知道煤炭行业除了去产能,没有别的选择,但今年的煤炭产能可能比三年前还要大。地方保护主义和“僵尸企业”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企业可以“僵尸”显然有其复杂困难的背景,而解决这些背景性问题则是去产能的关键。

产能过剩多集中在高耗能基础设施相关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这些行业对GDP的刺激作用往往非常明显。在这些行业处于上升期时,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优惠招商引资,因为这意味着更快的GDP增长和更多的税收和就业增长,而高需求增长又反过来刺激了这些行业投资的“大干快上”。当这些行业发展出现下行时,地方政府可能同样为了稳增长、保税收和就业而不得不积极维持这些行业尽可能不减产。在价格低、需求少的时候,对某个企业自身而言,维持生产至少还能获得部分现金流,避免破产清算。“僵尸企业”退出后的大量冗员安置问题,负债和不良贷款等等,也将对地方政府和相联系的金融系统造成很大压力。此外,关闭企业本身也是一个很花钱的过程,没有钱怎么关闭。因此可以预见,尽管有政策支持,去产能将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所以,在去产能的同时,需要提高需求,这是一种更现实的加速市场出清的选择。一方面,在供给端“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较大幅度地减少严重过剩行业的产能,缓解供需矛盾。将社会资源和市场空间留给有基础和优势的好企业,重塑行业和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在需求侧同时发力,采用政策刺激来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产业的有效需求。

如何提高需求具体说应该有两种思路。目前比较流行的思路一个是抓住国际市场的机会。对于火电、钢铁、石化、玻璃、电解铝等产业的过剩产能,虽然“一带一路”战略是解决中长期消化过剩产能的重要举措,但无法解决过剩行业的“燃眉之急”。但是,比较积极的“一带一路”措施可以提高行业景气预期。由于目前大规模过剩产能多为高耗能、基础设施改建行业,“一带一路”建设的西部、南部大周边地区多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基础设施往往薄弱,可以实现多个基础设施相关过剩产业的横向联合。但是,许多过剩行业产能和消费量常常占到全球产能和消费量的50%,“一带一路”即使见效比较快,也难以消化如此强大的产能。

另一个思路是通过刺激政策,增加国内需求。目前我国依然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比拼的不是大城市,而是中小城市、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巨大空间。当然,这个思路也有其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加剧地方政府本已严峻的财政压力。这种思路的意义在于可以争取时间,避免需求侧短期内过快下滑带来的企业绩效进一步恶化,从而恢复行业景气度,在为企业维持一个比较好的财务状况的背景下,有的放矢地加快推进过剩产能的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置换等供给端措施,尽快建立新的供需平衡。

“去产能”是政府确定的今年五大经济任务之首,也是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之一。通过在供给侧做减法,减少无效供给,从而释放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占据的社会资源和市场空间,是去产能的一种直接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在需求侧做加法。因为如果没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配合,一旦需求进一步下滑,供需缺口长时间难以平衡,价格便难以维持,企业财务可能进一步恶化,去产能将更加困难。所以需要需求增长来为消化过剩产能提供必要条件。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