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寻找新的“供给替代”

2016-02-06 12:11阅读:99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央行联手推出了包括量化宽松、零利率和负利率在内的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截至目前,除了美联储去年底启动加息、英国央行开始收紧货币(货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外,依靠宽松刺激经济复苏的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截止到去年第三季度末,全球共有33个国家或地区央行降息64次,总幅度为18.3%,仅次于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

当前,欧洲和日本央行正在考虑或已经开始加码宽松,美联储不再急于加息……全球货币宽松的预期再度走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可能持续复苏,但也很可能遭遇新一轮危机。

数年多轮的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低迷的状况:经济复苏的步伐明显低于预期,国际贸易增长更为缓慢,全球产出能力过剩,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报告,过去一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1.2%,远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6.7%的年增长率。贸易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较此前大幅下降。进入2016年,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市场似乎嗅到了危机的气息。主要的风险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全球巨额的债务负担。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都有所增加,全球只有5个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政府减债。全球政府债务总和自2007年以来增加了57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量。当前,各国政府为了控制不断累积的经济下行风险着手降低杠杆,清偿债务,即“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福利化”,这必然令许多国家因此经历持续数年的紧缩,最终将抑制总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负面影响。

其次是通胀预期不达,通缩风险来袭。由于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根据摩根大通全球通胀数据,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胀率仅为1.6%,远低于1990—2013年间平均11%的全球通胀水平。欧洲央行即便祭出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通胀水平依然跌至零,日本时隔两年也再度跌入负值,通缩风险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格局已经渐变,改变经济复苏迟滞、逃离通货紧缩以及流动性陷阱,单靠全球央行持续的货币宽松难以有效根除痼疾,而且更容易产生救市后遗症。因此,宽松不应成为常态的危机救助模式。鉴于全球面临的危机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还须结构性改革应对。寻找新的“供给替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才是治本之策。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