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易纲上周日称,中国货币政策的框架正在转型,经历着从过去更重视“量”的调控向强调价格对经济作用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易纲所说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探索利率走廊模式,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
在经历了10月央行的双降及定向降准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之后,我国当前的利率管制也正式放开。市场人士对于下一步货币(货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微调,还是由“量”方面转向价格方面产生了疑问。
对此,易纲表示,“我们的利率和汇率政策一直是比较稳定的,未来价格工具的重要性或者说对全局的控制力都会进一步增强”。易纲还称,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对中国的定位和未来的战略走向有总体的原则性把握,立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中国当前是全球第二大净债权国,不久后或将成为第一大净债权国。
实际上,在日前央行紧接着下调SLF利率之后,业内人士就表示,除了“结合当前流动性形势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外,央行此举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探索利率走廊模式,完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正是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内容,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