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经济增速下降、诸多行业面临周期性衰退等”新常态“的问题下,中国经济政策该如何调整应对?是从立即见效的需求侧入手,还是倚重似乎”远水难解近渴”的供给侧?
11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上给出了答案。“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诸多政策表明,2014年底以来,面对经济下滑,仍然存在着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有观点认为,凯恩斯式刺激的乘数效应已经出现边际递减。
谈到经济下行的原因,吴敬琏分析称,表层原因在于需求下降,需求就是三个方面,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对于政府而言,最容易解决的就是投资需求。
吴敬琏并不否认短期问题需要解决,至于深层次原因还是供给侧的不足。“供给不足在于新增劳动力、新增投资以及效率的不足。”他如是判断。
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核心国需求侧一直在调整,这也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制造核心国供给侧处于相互挤压的窘境。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需求侧调整给中国带来了新冲击,中国从此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结构调整。而目前中国经济的应对视角仍然集中在短期的“三驾马车”理论,侧重以货币(货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财政工具解决消费和投资不足的短期问题。
吴敬琏并不否认短期问题需要解决。“但短期问题还是供给不足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他认为,就当前经济现状而言,提高效率是增加供给的核心。
中金董事总经理黄海洲同样认为供给侧变革非常重要。“从1978年到1988年,实际上是制度创新让GDP增长翻一番。”他表示,当时需求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是供给侧的制度变革带来的经济增长。
“大家对投资都是持批评态度,但要看到,民间投资不足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如是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