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未来的经济增速能达到多少?金融(金融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又如何支持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教授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敬请阅读本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29日闭幕。全会公报提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教授指出,要完成这个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需保持年均6.5%左右的目标增速。
他同时提醒说,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事实上,当前市场主要担心的已不再是经济增速是否回落,而是增长质量是否提升,经济转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进展。有鉴于此,“即使设立增长目标,也主要是参考性的”。
近年来,因投资、出口等传统增长动力弱化,中国GDP增速持续放缓,从2011年的9.5%一路降至2014年的7.4%,201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回落至6.9%。
巴曙松教授指出,从目前趋势来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回落至6%-6.5%是“大概率事件”。这一增速尽管与此前相比有所降低,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属强劲,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他认为,鉴于经济进入结构转换期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特征,未来五年官方稳定经济增长政策会更多寓于改革之中。改革需以市场化为原则,更加重视调整供给面,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具体到金融改革,将聚焦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公报还明确,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并首次提出要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对此巴曙松教授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正在重构,“这给中国进行全球化布局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在中国已成为全球商品消费大国和金融资产大国的背景下,金融方面的话语权尤其值得关注。
他建议,决策层当以开放的视野,积极赢得金融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包括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交易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进行有深度的市场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