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
什么样的金融是好金融呢?我认为,好金融就是让信用成为财富、让金融成为给人们带来改变命运机会的金融。也就是说,这个金融制度能够让信用变成财富,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就是普惠金融的理念。
普惠金融的定义与内涵
普惠金融的定义与内涵,在大家的认识中有不同的含义。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理念是在2005年,那一年是世界银行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也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准备在中国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的那一年。世界银行的扶贫协商小组(CGAP)是这样说的:普惠金融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我想,这个概念应该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以合适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其实对低收入人群进行金融服务,多年来国际社会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逐渐让大家感到,如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做这个工作的机构必须自身在财务上是可持续的,完全靠捐赠和施舍是难以持续下去的。
二是普惠金融要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客户。普惠金融不仅仅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它的真实含义是要对所有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是对每一个人的,而不仅仅针对生活贫困、低收入的人群。
三是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不限于贷款、存款,还应该包括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保险、投资等各类需求。
四是普惠金融的难点是,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救济的对象。为什么大家一提到普惠金融,马上想到的就是扶贫?这就是因为,当我们贯彻普惠金融理念的时候,当我们要向每一个人提供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的时候,难点恰恰出现在这些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那些在偏远地区生活环境不好的人群,因而大家往往就把普惠金融狭隘地理解为扶贫金融。
互联网(互联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助推了信用成为财富
基于上述定义,我认为,让信用成为财富是普惠金融的根基。金融就是经营信用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及时地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其基础就在于信用。信用积累的缺乏以及抵押物的缺失,是许多人难以及时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而金融机构缺乏服务意识,是许多人不能够公平地、及时地获得金融服务的客观原因。
我们知道,在西方,金融业是在为富裕的人储存货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有了结算、融资的需求以及财产保险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金融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富裕人群服务的。而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引入金融的时候,我们把金融看成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我们认为银行是社会簿记机关,是一个国民经济生产、分配的机构。因此,从西方以及中国金融的渊源来看,都没有把低收入人群放在自己服务的框架之内。中国非但没有把低收入人群放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内,除了国家和国有企业,其他私营企业、个人都不在我们主流金融服务的视野范围之内。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金融从只为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的殿堂逐渐走向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服务的“百姓金融”。但是,我们的金融业管理的意识远远大于服务的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在我国发展得那么迅猛、而在西方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金融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缺乏金融服务,而我国因为长期存在着金融压抑和金融管制,所以当有了一个新技术可以让人们便捷地接触到金融服务时,它就风生水起地在中国掀起了波浪。
珍视自己的信用
网络时代让信用成为财富,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金融过分注重抵押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让人变得透明,极大地提高了失信的成本,使基于信用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互联网大大增加了每个人行为的透明度,一个不太好的行为,往往会使某个人的信用大受影响。当然,我并不赞成那种无谓的人肉搜索,但从这里可以看到个人信用其实就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好坏是自己“书写”的。所以,互联网给了每一个人把自己良好的信用、良好的责任心、良好的愿望表达出来的机会。我们应该通过信用的积累,获得别人的信任,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
珍惜自己的信用,给了低收入人群一个积累信用的机会,这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本路径。网络社会和社交活动让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是大数据时代建立信用、为获取金融服务创造条件的基础。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芝麻信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链条。刚开始是为商品经营活动服务,在商品经营活动中了解了客户一定的信誉和融资需求的时候,阿里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阿里小贷。当客户的钱有了一定剩余的时候,阿里又会为这些剩余的钱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服务,于是就出现了余额宝,即在支付宝基础上销售货币基金。刚开始阿里是提供结算服务,然后再提供信贷服务,最后是提供理财服务,而这一切活动的实现都是基于在互联网平台上了解客户的信誉。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阿里开展了芝麻征信,通过客户在社交活动中行为的积累来打信用分。芝麻信用通过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来评价一个人的信用。而腾讯的征信是用财富、安全、守约、消费、社交五个维度来评定一个人的信誉。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珍惜我们自己的信用,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完全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从而提高我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融资服务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外部条件
融资服务是让人力资本得以实现价值,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硅谷的天使投资就没有今天的比尔盖茨,如果没有那些小额信贷对一些贫穷人的扶持,很多人难以改变贫穷的命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小额信贷引入中国完全是用捐赠做信贷,不是商业可持续的。后来成立了小额信贷促进联盟,他们和花旗银行合作,每年对小额信贷发放好的机构以及对利用小额信贷、小微金融创业的人进行表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很感人的故事。一些人就是因为有一笔1000块钱、2000块钱的信用贷款,从此就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成为了当地致富的带头人。
我想,无论是从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还是脱贫、扶贫的角度,我们都需要金融的倾心资助。只要有了金融的资助,人力成本就可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就他人的梦想应是一个金融工作者最大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好的尺度。尽管金融是在经济的高高的塔尖上,但是我想,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做金融的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奠定在成就他人梦想的基础之上,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好的金融和好的社会。
普惠金融考验着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用小额信用放款,让低收入人群积累信用,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这么多年来,所有从事小额信贷的人为这些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的时候,一定是小额的信用服务、信用贷款。因为这些贷款人过去没有信用记录,他们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但是他们有能力,他们的能力一旦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就能够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刚开始怎么让他建立信用呢?给他的贷款很可能就是100块钱、1000块钱,但是这100块钱、1000块钱,当他能够很好地运用它,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他就积累了信用。随着信用的积累,他的信用额度就会逐渐放大,他获取贷款的利息就会逐渐降低,这就是一个人在金融机构中积累自己信用的过程。因此,所有想要介入普惠金融中的人,不要一开始就要抵押、要担保,小额信用的贷款是普惠金融的门槛,不能放弃这个基础。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个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积累自己的信用,凭自己的信用获得更多的贷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体现了我们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良心。
保险在普惠金融中可发挥巨大作用
我在2008年离开人民银行岗位以后,曾经是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我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平台上推出了一个计划,叫做“金惠工程”,即金融惠民工程。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国定贫困县进行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而在金惠工程当中,推广小额保险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有一个面对农民的金融知识教科书。教科书里也推广农民的小额人身保险。这样的小额人身保险配上小额信贷,对农民来说,一旦他的家里人在人身险的范围内出了事情,就可以给一些补偿,这样提高信贷的保险度。保险和信贷同时并行,也有利于他们生产活动的开展。我认为,保险在中国还是大有发展余地的,比如在农业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巨灾风险以及以房养老保险等方面。总之,保险的社会管理的功能很突出。
当然,还需要提及互联网保险。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做的都是互联网的保险产品销售,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针对在互联网经济中出现的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设计产品。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够迅速地积累更大的人群,更适合运用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创设新品种。针对互联网上的商业活动创造出更多的替大家分担风险的商业保险产品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正途,而不是要弄出很多奇葩的险种,比如赏月险、离婚险等,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没有太大积极意义的,也不应单纯停留在互联网上销售保险产品这样的初级阶段。
加强教育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了实现这一切,要加强教育,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教育,让人们看到自身的潜能;通过金融教育,破除金融的神秘,让人们珍惜自己的信用。金融并不复杂,也并不高深,金融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信用,就是要凭借着好信用来获得金融服务。当你从别人那里得到钱之后,就应该更加珍惜它,应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借你钱的人,也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余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的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自娱自乐创造出了那么多的让金融从业人员都很难理解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
当投资者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产品风险的时候,他怎么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所以,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用金融降低交易的成本,帮助实体经济发展融资,帮助实体经济管理风险,才是金融服务的本质。只要珍惜自己的信用,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争取更好的回报,回报自己、回馈社会,就是好的金融。通过金融教育,让金融从业人员重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价值追求,这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别人,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不要把钱看得那么重。一切都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润,不顾客户的需求,误导客户的需求,我认为这是坏的金融。
人人都应做普惠金融的积极倡导者
人们常常会问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各方面一直在极力推行普惠金融,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普惠金融推广为什么那么难?我认为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普惠金融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大家现在把普惠金融基本上狭隘地放在了扶贫上,或者说仅仅局限于小额信贷上。我认为,按照刚才的理念,普惠金融就是当每一个人有需求的时候,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地、有尊严地、方便地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而且是对社会所有公众的,这是一个始终不要忘记的理念。
第二,我们的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偏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很多时候金融业忘了自己是个服务业,总是高高在上俯视普罗大众,觉得自己是非常高尚的。在新中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就是国家机器组成的一部分,就是国家宏观管理的一个工具。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我们一直以来没有把金融作为服务工商业和服务老百姓的一个工具。改革开放后,我们才逐渐让金融回归金融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帮助大家把有闲钱人的钱送到需要用钱人的手里,搭建好这个桥梁,这就是我们金融业服务的宗旨。在我们服务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劳动获得大家的认可,赚取自己该赚的那一份利润。如果我们从政府到企业都能够回归这样一个理念,我想我们社会主义的普惠金融应该发展得比其他国家更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