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东三省当前经济增速面临挑战,但多位专家表示,对东北经济过度悲观与实际并不相符,也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事实上,东北正迎来新一轮的振兴机遇。
“实际上辽宁每年解决新增就业大量都是互联网(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等新兴经济解决的,这说明东北已经有亮点了,但还"不够亮"”,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如果说东北经济“难受”,那也是传统产业“难受”,“辽宁传统产业约占90%,新兴产业约占10%,如果这个比例能反过来,就不难受了”。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遇挑战
2014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2015年一季度,三省经济增速又降到1.9%、5.8%、4.8%。三省GDP增速不仅远低于全国一季度的7%,更与年初提出的增速预期有所差距。
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财政收入也大幅“坍塌”,辽宁和黑龙江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0%左右。一时间,所谓“新东北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人对10多年前的“东北现象”仍心有余悸,当下焦虑悲观的声音不少。
然而,多位专家表示,对东北经济过度悲观与实际并不相符,也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事实上,东北正迎来新一轮的振兴机遇。
“财政收入下滑、经济增速下滑、劳动力人口对外净转移。”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上述三大问题反映东北经济上半年“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而其症结所在,则是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挑战。
梁启东坦言,东北的问题主要是“三个衰退”: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性衰退。但他也指出,数据挤去原有水分,以及营改增等因素,也造成财政收入等数据同比出现了负增长。
究其原因,多位专家认为,东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年来使其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化工业,其支柱产业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行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靠前,“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业类别偏“重”。东北经济也因此受国内需求影响非常突出,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持续回落,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伴随而来的是治理产能过剩和全国性投资大减速,这对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冲击巨大,工业产品价格下跌让处在产业链的上游的东北采掘业、初级产品制造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利润的负增长又影响到了投资的热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石耀东认为,东北经济失速还跟与其自身国有经济占主导,国有、民营和外资未能协调均衡发展有关,加上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依然薄弱,尚未形成像北京中关村那样的创新活动集聚地;而每年以200万人口的净流出所造成的人力资本流失和人口老龄化也加剧了这一格局的形成。
东北经济已有亮点,但还"不够亮"
虽然近期东北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但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水平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2014年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4%,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城乡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
石耀东认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态势还是呈现出了三点可喜的变化。
首先,结构调整收到成效,借助于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政策、兼并重组、产业投资基金、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走向高端化、精细化、信息化和服务化;
其次,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东北三省将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推进,取得了明显进展。如2013年,吉林省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0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辽源市实施经济转型后,接续替代产业占工业比重已达78%。
再有,企业活力和实力明显提高。从振兴战略和扶持政策的重点领域来看,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可谓位置高,笔墨多,措施实,效果初步显现。随着大连石油化工、沈阳数控机床、哈电燃气轮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东北地区已经集聚形成了石油石化、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等一批实力强水平高的企业集团,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多位专家认为,虽然东北的能源、钢铁等部分传统产业低迷,但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新东北现象”更多的是局部问题、结构性问题和转型升级问题,虽不容忽视,但属于“成长中的烦恼”,与当年的困难已不可相提并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上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普遍遭遇经济困难,倒闭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被称为“东北现象”。对此,国家早在“十五”时期就开始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经过10多年的改造和振兴,这些问题基本不复存在。
在梁启东看来,人们也不应因为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便对于东北经济失去信心。“实际上辽宁每年解决新增就业大量都是互联网经济等新兴经济解决的,这说明东北已经有亮点了,但还"不够亮"。”梁启东表示,如果说东北经济“难受”,那也是传统产业“难受”,“辽宁传统产业约占90%,新兴产业约占10%,如果这个比例能反过来,就不难受了”。
国企改革是关键一带一路是抓手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吹响了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号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政撰文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正迎来经济再腾飞的机遇。例如,吉林省在汽车、农产品、医药等领域优势明显,全省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和共和国的“装备部”,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也有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东北制造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北三省被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东北谋求新一轮振兴的重要抓手。
蔡志洲认为,东北具备自身的优势,也必须发挥这些优势,更好地延长产业链。“东北现在为何产业竞争力薄弱?我们应该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这样一来竞争力就不难上去。”
蔡志洲建议,东北应结合自身对俄罗斯、日本外贸发展成熟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主导产品和配套产业、充分扩大产业链,“譬如长春的动车制造加快向全球出口,"一带一路"便是非常好的契机”。
对于当前东北的改革现状,李政表示,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只有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称,“东北振兴关键看国企改革,而创新驱动又是核心。”
“重型机械、机床国际上还是有需求,之所以我们的国企效益不好,还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够国际顶尖,国际竞争力不够足够强大所造成”,大连民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师颖新认为。
可喜的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开始有了“好兆头”,比如长春的轨道客车,沈阳的机器人产业,这些都代表了东北经济新的活力。
李政分析,东北经济要走出困境尤其应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使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沃土。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坚持多轮驱动,既依靠创新创业,又扩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出口和消费,合力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