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大额资金购买时,我们习惯于从银行贷款,然后再分期偿还给银行。可是如果当你从银行刚刚贷出款来之后,银行却倒闭了,那么我们还需要还钱给银行吗?银行真的会倒闭吗?
中国的银行颠覆发展常识
世界银行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银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成长过程,这是经济发展规律。这种规律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但中国银行业的成长彻底颠覆了这个常识。
截至2012年底,中国GDP和银行业金融(金融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2万亿元134万亿元,银行业的资产是GDP的2.6倍。而过去10年,GDP和银行资产的平均增速分别在10%和17%的水平。未来若继续以这种增速增长,10年后,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将为GDP的4.8倍。银行业的资产增速显然过快且不具持续性,这还没有考虑GDP的降速问题,若GDP未来以6%的中速增长测算,这种倍数将达到近8倍。银行业这种"资产扩张,随后不断补充资本金"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降速是大势所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业都面临着增长的瓶颈。
由于利率管制,中国的实际利率在高通胀时期为负值,负利率等于把居民的部分储蓄及其应该获取的利息收入转移到了银行手中,银行理所当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这会导致民众的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
2014年1月4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地产金融变局与创新高峰论坛"上,有经济学家指出:"全球银行投资回报率只有3%~5%,我们能够达到 30%~40%。也就是说,我们银行业的利润把实体经济扒得体无完肤。我们的实体经济很难活,因为我们的金融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最高昂的融资成本。"
忽略民众需求
银行把大量信贷集中于投资项目,就忽略了对民众增长财富最需要的小额信贷的供应,加之小额贷款分散管理成本高,很多银行对这种服务非常冷漠。
中国金融业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从乌鸦变凤凰,是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息息相关的,是政府全力以赴集结各种资源,精心打造、催生的结果。虽然银行业也经过很大努力,在很多方面做了改进,但这种努力不足以将其送上世界之巅的位置,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并没有被消除。这些问题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都会被靓丽的数字所遮掩,但是,一旦经济增长减缓,相关隐患就会水落石出。
有些风险依然很难规避,或者说,在现有条件下根本不可能规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而紧接着的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2013年11月,笔者应香港财华社集团劳玉仪主席的邀请,在第四届"香港上市公司100强评选"典礼上做主题演讲,巧遇中国银行业界的权威专家,该专家非常肯定地说:"一旦存款利率市场化,许多银行就将倒闭。"
中国银行业虽然大了,但其脆弱性依然令人心有余悸。曾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美国Carl Walter博士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的银行表面看起来非常强大,但实际上非常脆弱;中国人十分重视表面的粉饰,他们对于如何掩盖深层次的问题非常擅长。
银行低级的利润来源
中国的银行的暴利,主要源于存贷利率差这种非常初级的缺少技术含量的领域。只要存贷款利率差一缩小,银行的利润马上就大受影响。
2013年前三季度,四大国有银行净赚6402.13亿元,同比增长12.61%,与上半年同比增长13.13%相比,整体水平进一步放缓。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存款越来越难拉,这压缩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
2013年7月12日,美国富国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将蝉联了六年之久的宝座让给了富国银行。在实体经济的增长趋缓以后,银行业必然面临着告别高增长、面对各种问题和考验的现实。中国工商银行六年宝座的易位,意义深远。
中国金融系统正因为自身的危险处境而引发担忧。2013年6月,"钱荒"让银行领略到无度放贷的可怕后果。理财产品是中国银行业的一大隐患,许多属于银行的表外活动。投资者担心,一旦借款人违约,政府会强制银行把表外债务移入表内,迫使银行减记资产,进而导致银行的资本基础被削弱。
必然的衰败
尽管银行不仅吸纳了中国近年来超发的货币,还通过各种途径汇集了社会上的各种储蓄资金,但银行依然感受到资金的缺乏--这一点正是中国的银行界在2013~2015年这个阶段必然面对的问题,这一感受将如影随形一直伴随着银行业。
有两大理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其一,是中国庞大的投资摊子已经铺开;其二,货币连年超发不断推高物价、推高生产和生活成本,导致交易所需要的资金跟着放大。
4万亿救市计划推出后突击上马的一些项目,存在着论证不充分、社会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意味着,银行投放的部分信贷将沦为坏账--这种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
从个人按揭贷款的角度来看,又是相当大的一块负债,一旦房价下跌,一部分负债又会很容易就变成坏账。
银行如何确保自己的贷款能够安全收回呢?人们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银行正在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走下坡路。预期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投资选择等经济活动,而普遍的预期往往会加快趋势的变化。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