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确定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措施,打造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新支点。
有统计显示,7月以来召开的4次常务会议中,3次涉及稳增长和惠民生。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并充满信心,多次明确表示,有足够的政策储备应对可能遇到的经济困难和经济风险。
实际情况也确实证明了这点。政策工具箱里有足够的应对政策和化解矛盾的工具。而关键在于,这些政策能否在稳增长中高效落地,并达到预期目的。
政策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实,不仅会影响政策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影响企业和公众的信心,进而导致社会的凝聚力下降,以及减弱应对困难的能力。那么,稳增长就会失去最有效的依靠、最强有力的基础。
从全球金融(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危机爆发以来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不然,中国经济增速也不可能继续维持在7%以上。
但是,就政策落实的效率来看,可能就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很多政策出现了打折甚至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譬如,货币政策反复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但还是没能够有效化解实体企业的融资矛盾。
再如减税政策,原本是一项十分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但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目前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导致这项政策更多成了摆设,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从投资政策的落实来看,国家审计署发布的《6月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在抽查的涉及7149.06亿元投资的项目中,有69个建设项目实施进度明显滞后,涉及项目投资1540.94亿元。不仅如此,财政性资金的申报使用也存在不规范情况,涉及金额413.11亿元,主要表现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措施不到位,专项资金长期闲置现象比较普遍等。
也就是说,尽管地方在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过程中,理由都非常充足,但实际执行效果却远非如此,导致预期的稳增长效果没有达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了决策层的政策部署。
鉴于此,面对新的稳增长政策,如何使其高效落地,应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
就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言,毫无疑问,是一项惠民生、利长远的好举措。具体到实际工作当中,就存在两个绕不开的话题:一是投资要增加;二是资金哪里来。
制定什么样的地下管网规划,把地下管网的使用年限确定在多长时间内以及能够满足多大泄洪量的要求,需要地方政府认真规划和研究。不然,政策的执行又会打折扣。
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来看,不仅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关键就在于,把立足点放在哪儿,能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旅游投资和消费空间打开,特别是旅游消费。比如,各地不要把景区门票当作摇钱树和提款机。不然,还有多少公众愿意去旅游,又怎能有效拉动消费?
总之,稳增长的措施能不能有效遏制经济下行,就看政策能否高效落实。建议决策层能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和相关职能部门、机构等的稳增长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这样,或许政策落实才不会出现打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