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天水
近日由于股市波动及国际商品价下跌,引起国际上更多对中国经济的表现和关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首位外贸大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巨大已是不言而喻,其周期波动的效应更不容忽视,因此也更有必要看清当前的状况和基本格局。
昨日发改委举行了关于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新闻发布会,大致上也回应了各方的一些疑问。在报告中发改委指出中国经济正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迹象,而这可从六个方面来察看:GDP增速平稳并达至目标,消费平稳零售增长理想,物价稳定涨幅温和,就业安稳增长不错,农业(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稳妥粮产维持增长,和人民收入稳定增长并快过GDP增速。
此外,中国经济的质素也在不断提升中,而这可从各种结构性变化中看出,如消费对GDP增长贡献提高到六成,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上升至近一半,高技术产业增长逾一成而远高于总体工业增长等。各种新的改革开放政策正陆续出台、落实,令创业创新进展良佳。上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目增近二成,而注册资本更大增逾四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行业的收入增逾一成,利润增二成,远胜平均的企业表现。从上述可见中国经济正浮现新的动力泉源,和新的增长热点,令其基调及发展前景均正持续改善。
另一方面,当然也要充分关注经济面对的困难和下行压力。首先是目前经济虽有企稳迹象但仍待确认,能否及早显着回温仍未有十足把握。如上半年工业增长低于百分七,而投资增长低于一成二等,都属偏冷水平,显示有必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一些产业的结构调整亦值得关注:房地产、汽车、电气化及通讯移动化等产业的发展,均似同时由高增长转入稳定期,对总体经济自有冷却效应。
国外情况亦不见得稳好,前景仍多变数。欧洲及日本的经济固乏善足陈,美国亦面临加息压力,而新兴经济阵营则备受各种政治社会及财经问题影响。综合来看国际经济形势表面上虽尚算平稳,基础却并不比金融海啸时好。
面对上述国内外的不利因素,中国当局的宏调策略将受到更大考验,在进退纵横间不能掉以轻心。幸而短期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及解决的,而长期的发展势头更好。经济质素的持续改善,加上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转入新的发展模式,“十三五”期间的前景将有可能明显好转。有官员估计期间的GDP年均增长可稍升至百分之七至八之间,比“十二五”预计的百分之七好些,相对今年要努力保七的低潮自更松裕。
主要原因是潜在增长率将随改革开放及发展取得进展而改善。IMF的一份最新报告便指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走出08至13年的低谷,于未来几年有所回升。这应主要是依靠更好的运用改革开放红利,产业的加快升级转型,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成而取得。在这过程中,中国产能也将逐步由建基于人口红利转向建基于人才红利。到时中国经济又将展示一番新气象,增长动力也可得以保持。
此外,当前面对的各种调整压力,包括来自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调整和去杠杆化等的,几年后都应渐见纾缓。因此目前各方必须坚定信心,并按照科学原则市场规律办事,则可望尽早见到压力消减经济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