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4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3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1.4%;全国工业(中国工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
从上述环比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CPI还是PPI,似乎都处于“通缩区间”。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未能使经济完全摆脱通缩风险。如何从根本上扫除通缩阴影,这对中国经济步入健康、稳定、有序的轨道,十分重要。
决策层表示,政策工具箱中还有不少可以稳定经济的工具,随时可以拿出来维护经济的稳定。但是,在外围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美元持续强势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已没有耐心等待政策缓慢作用的空间和条件,必须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推动经济尽快步入复苏通道。至少,应当不再继续下行,不再面临严重的通缩压力。
显然,再走政府投资刺激经济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投资作支撑,没有一定的货币宽松政策,经济也很难摆脱困境。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形势不乐观面前,“钱途”还是有的,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宽松空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政策的指向、着力点。
事实上,如果单从货币发行的角度来看,市场的流动性已经足够。问题是,天量发行的货币,到底去哪儿了?可能没有一个机构能说得清楚,也根本无法找到准确答案。
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延续此前的方式,那么,对稳定经济也很难发挥作用。因为,不管是常规手段还是定向手段,最终资金都还是流向了开发企业、融资平台和少数大企业。近一段时间大量流向股市。
其中,流向开发企业和融资平台的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融资平台债务累累的情况下,无疑都成了资金的“沼泽地”,无法通过流动提高其使用效率。流向大企业的资金,也因市场低迷、需求不旺,大多难以像过去那样周转速度很快。流向股市的资金则在疯狂状态下,无法成为企业急需的“血液”。因此,实体经济和部分中小企业就成了资金的枯竭地带。
恰恰是实体经济,是目前经济难以摆脱困境、难以走出下行通道最为重要的原因。如果政策出台以后,仍然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掉,不能对实体经济形成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那么,政策出得越多,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也就越大。
面对通缩的威胁,如何找准“钱途”,让钱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减税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对中小企业,不能再担心财政运行而紧握减税钥匙不放,而应当以更积极的姿态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否则,企业如果依然不能摆脱过高的税费负担,处境将始终难以改善。到时候,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就成问题了,消费需求也更加不景气。“钱途”有空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货币政策有“钱途”,可以适当宽松一些,前提是确保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二是财政政策有“钱途”,可以多出台减税政策,让利于实体企业。即将开始的涉企收费清理,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