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除巴西为抵御通胀逆势加息之外,土耳其、丹麦、瑞士、印度、埃及、加拿大央行纷纷降低基准利率或实施宽松政策,降息潮已席卷全球24家央行。越来越多的央行重新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全球货币竞相宽松、竞相贬值的“双竞”策略将引发更大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已过去6年多,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低于预期,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危机后续影响。特别是需求端的长期不振导致经济增长萎靡,特别是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全球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遭遇整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的“双下降”。
根据IMF数据,1990年~2013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预计为3.9%。今年1月份欧元区PPI为-3.4%,CPI为-0.3%,美国1月PPI降至0,核心CPI仅为0.2%。短期来看,由于结构性改革难以立竿见影,“货币宽松+汇率贬值”刺激经济,似乎正成为除美国外各国货币政策的首选。
随着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量宽继续加码,欧元和日元纷纷出现大幅贬值。欧央行宣布实施1.08万亿欧元的QE后,欧元对美元迅速贬值了2%以上,若从2014年以来算起更跌去约20%,创下11年来新低;而日元在大规模量宽政策推动下近两年一直延续贬值趋势,从“安倍经济学”开始主导日元走势以来对美元已贬值大约33%。
主要发达经济体竞相推动本币贬值,可能在市场上形成“以邻为壑”的政策预期。今年以来,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累计下跌近15%,目前跌至10年新低;南非兰特下跌6%,创13年新低;土耳其里拉下跌11%,创历史新低。
竞争性货币贬值从来都没有赢家。从汇率变动效果看,如果各国都实施竞争性货币贬值,贬值效应将相互抵消,对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
随着对全球汇率战的担忧与日俱增,全球的目光开始集中在中国身上,想知道中国是否会让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以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立场上看,兼顾市场供求、引导市场预期并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仍是主要目标,中国不会加入“全球汇率战”,也不会任由货币大幅贬值。
事实上,尽管目前人民币汇率波动性上升,但今年以来对美元汇率仅微贬0.9%,远不及同期韩元对美元3.3%以及新元对美元4.2%的贬值幅度。由此,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依然呈现强势,并没有加入货币贬值大潮。
美元的地位并未被动摇,美国货币、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仍将通过金融、贸易与资本流动渠道向全球传导。美联储在今年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由此将进一步确立美元的强势周期。
根据IMF最新预测,2014年~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会比欧元区和日本高出1.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动美元上升的动力。在此大背景下,其他非美元货币对美元的波动性势必增强,许多外围国家由于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三者间不能同时兼顾,将面临新的政策困境。基于此,建立新的全球货币治理机制以及更稳定的全球汇率架构就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