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环保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地方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广大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更有许多完善环境治理法制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中国环保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的真知灼见。
两会之外,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一位环保人士沈援朝近期也在网络上走红。从2008年到2010年,他持续投入近20万元,在樟溪建了5个拦水坝,建了120多米的防洪堤,并清理了1公里多的垃圾河道。如今,樟溪水干净清澈,两岸植被茂盛,成了当地村民游泳玩水的好去处。
环保达人自当点赞。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的环境问题,绝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是必然之路。然而,同样必须指出,改善环境也不可仅指望一两位奔走呐喊的斗士、花钱费力的公益者。因为,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政府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同时,环境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决定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作用,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产业来规划和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共识的今天,环保产业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支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这里说的环保产业,不仅是一群环保企业、一批环保产品、一次环保论坛,而是从体制、机制上彻底激发社会活力,运用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社会和市场的财力、智力投入到环保产业中。比如,环保产品的研发必然是高投入的,在税收和研发经费上是不是能给予倾斜?又如,从成本上看,环保产品一定不占优势,但其远期效果更好,在政府采购时是不是可以列为优先采购目录?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法制保障,只有全社会遵守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环保产业才能有健康生长的空间,才不会被低价但高污染的竞争对手击垮。
总之,环保要从公益事业走向经济产业,不能只凭热情,更要有改革的智慧。产业必须形成付出和回报的平衡,才能持久发展。环保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驾马车吗?期待这一天尽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