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4年8月份的贸易数据显示,当月同比进口下降了2.4%。这说明,中国的内需乏力仍在持续;与此同时,当月同比出口增加了9.4%,这说明中国的外需在恢复。正是这一增一减,构成了498.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并继7月创出473亿美元的月度高点后,再创新高。
按照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如此巨额的贸易顺差,必然会导致人民币(中国人民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强烈的升值预期。事实也是如此,上述贸易数据公布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大幅升值187个基点。
新一轮恶性循环又开始了,一方面,中国外需增加、出口增长,同时内需疲弱、进口减少,合力的结果是大规模贸易顺差,迫使人民币持续升值;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所导致的货币紧缩效应,会进一步压制中国内需,而使贸易顺差更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越发强烈。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紧缩效应?实际上,一个国家货币的松紧程度必须从两个方向考量。第一个方向是与自身相比,这个方向主要考量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它决定的是利率的水平;第二个方向是国际主要货币相比,这个方向主要应当考量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货币政策松紧差异,它决定的是汇率的水平。
利率水平决定汇率水平,早有“利率平价”理论予以解释。据央行副行长易纲介绍,依据以往的经验,利率水平对汇率的解释率高达70%。就是说,在70%的时间里,利率走高,汇率升值;利率走低,汇率贬值。
从人民币和美元的情况大致可以看清这个过程。人民币利率远高过美元利率,显然已经构成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基本要件。要想确保本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稳定,非美货币国家必须放弃“独立货币政策”,而与美联储保持一致的货币政策立场,你宽我也宽,你紧我也紧。重点是应当看清“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利率水平的影响”。
按照人民币现行汇率形成机制,大量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的外汇由谁购买?央行退出日常外汇市场干预,拒绝回收外汇占款。于是,担负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日常义务落到了商业银行——中国外汇市场18家“做市商”身上。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商业银行购汇锁定了长期流动性,而商业银行外汇占款所对应的货币性质都是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是“锁长放短”。这与美联储“锁短放长”的“扭曲操作”相反,中国“锁长放短”的货币操作属于“紧缩货币”范畴。
这也就回答了上述问题: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货币紧缩?因为,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的机制,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锁长放短”,客观上就是紧缩货币的效果。
而正是因为长期“锁长放短”,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都趋于短期化,而且短期流动性需求加大,资产和负债错配越发严重,企业中长期贷款供求关系越发紧张,贷款利率必然居高不下。加之银行“基准利率双轨制”,更为大规模的货币投机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加剧中长期贷款的稀缺性,压制了中国经济内需,抑制了中国股市,遏制了实体经济,同时迫使资本外逃。
解决问题有两个办法:要么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跟随美元实施宽松货币;要么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