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8月22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确立了“强制备案”,同时传达出了监管层对私募基金行业加强监管和对行业创新的鼓励。笔者认为,国内私募基金实施强制备案,虽然有不少人感到“不适应”,但有利于提升行业形象,降低私募基金部分信用成本,同时也为投资者利益护航,可谓“一箭三雕”。
近年来,私募基金(中国基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已成为支撑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高端理财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2013年底,中国1017家私募基金公司所管理的私募证券基金资金总规模已达3000亿元人民币。但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也给私募基金行业带来了不少问题,有些地方出现了违规运作的现象,甚至还存在严重的非法集资现象,风险的暴露倒逼管理层考虑实施适度的监管。
2014年以来,私募基金的监管有效推行,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有了真正的监管办法。1月1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的通知,2月7日正式启动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曾有私募人士对笔者表示,“基金业协会作为自律性组织,备案制的规定尚不具有强制性,我们也是边走边看,不急于入会登记。”3月初,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所有私募基金管理人均应履行登记手续,均应到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4月底以前,已设立私募基金管理人需完成登记手续,未登记的将采取监管措施。”证监会的这次表态,将依据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对私募进行事后监管,引发新一轮的私募登记备案热潮。据基金业协会官网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已经有3544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完成登记,成为法律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步入独立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私募基金实施强制备案,弥补了私募基金监管的空白,对行业环境、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人均有好处。
其一,有利于规范行业的生态环境,切实防范非法集资,违规私募将被洗出行业,直接提升私募行业形象。
其二,备案登记也可以降低私募基金部分信用成本。当前中国多数私募基金管理人通常会使用部分自有资金作为安全垫以提高客户信任度,备案后这一比例会有所下降,从而降低基金整体运作成本。此外,备案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开立证券、期货账户,此举将使得私募基金不用再为借道信托机构而支付额外的通道费,促进私募基金低成本扩张规模。
其三,保护投资人利益。目前,大多数私募并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投资风格,收益平平,面对监管正规化、信息披露透明化,私募基金很难打投资者的“马虎眼”,势必不断修炼内功。有了业绩,就能给投资人很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