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第四届财经高峰论坛上指出,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使金融风险跨国家、跨系统传染的可能性上升。
王兆星指出,盘点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态势,七大挑战应当引起重视。一是各国经济发展复苏不平衡的挑战。当前,美国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就业好转、消费和企业投资逐步回暖;日本出现短期复苏;欧元区进入弱复苏状态;新兴市场国家增长趋缓且存在潜在滞胀风险。这种发展复苏不平衡的态势,使得各国在应对危机时所建立的协调机制更多地被国内经济目标所取代。
二是发达国家宽松刺激政策退出的挑战。美联储自2013年12月份起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促使全球经济逐步进入流动性缩减和利率回升的通道,并使得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回流,影响全球经济的整体性复苏。
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和金融市场波动的挑战。今年以来,阿根廷、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均出现了货币贬值、股市下跌、债券遭受严重抛压等现象。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既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自身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失衡等内部因素有关。
四是影子银行及监管套利的挑战。危机后备受诟病的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监管套利。正规金融体系监管越严格,也就越有可能将原本在传统银行体系开展的业务挤到影子银行中去。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潜在和现实威胁将是长期的,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也是长期的。
五是金融风险跨国家、跨地区、跨系统、跨市场传染的挑战。很多新的金融产品拉长了业务链条,涉及多个市场中介和交易环节,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特征,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迅速波及多家机构。
六是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与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高了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标准,增强了单体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但是更高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必然会增加银行的放贷成本,并可能因此减弱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规模。如何在提高资本水平的同时保障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监管者面临的国际难题。
七是中国面临的特殊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矛盾凸显。同时,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处于关键阶段,将对银行业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造成直接冲击,并对经济社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在新的时期,金融监管者肩负着维护金融安全,防止新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六个关系。”王兆星表示,一是处理好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稳健性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支持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安全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放松金融管制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发挥市场功能与强化市场纪律的关系。五是处理好维护存款人、金融消费者权益与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关系。六是处理好处置个体性风险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