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金融,最近有两件事情引起本人的关注:一件事情是2月26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Mt.Gox的关闭,一时风光无限的比特币价格跌至577.52美元;一件事情是国内央视对于互联网货币基金各类宝的大批判,以及随后传统银行业对于互联网(互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金融的全面反击。
这两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关联,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颠覆”,两者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比特币是对货币制度的颠覆,更遑论依附于货币的银行体系了,用电子货币取代信用货币,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而中国的互联网货币基金更是直接成为银行体系低成本资金池的吸水机,正在颠覆银行业的负债、支付体系,未来还会全面冲击银行业的资产业务。
其次是“风险识别”。我理解“风险识别”就是敌意,不管是出于高尚动机的父爱主义还是出于利益集团的大反击;在笔者看来,对新兴事物的“风险识别”都是一种敌意。“风险识别”的形式有很多种,最流行的就是“泡沫论”,比特币不只一次被认为存在很大泡沫。
所以对比特币的监管、打压一直在强化,中国央行更是明确否定了比特币的交易;而泡沫论这种“风险识别”必然会造成创新的挫折,因为他会冲击人们的预期,但创新会不会消亡?不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情一定会合理的存在。
第三,是倒退,特别是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态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化大倒退。银行对于互联网的反击步步为营,舆论造势从年初关注于信息技术安全开始,一直到央行评论员跳出来将舆论对于互联网货币基金的讨伐至于风口浪尖,无形的包围网在慢慢钩织。央视挑起话端之后两天,银行业协会的专家紧接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其一,要求将货币基金的存款界定为一般性存款,这意味着货币基金的同业存款要开始缴纳高额的存款准备金;其二,对于货币基金存款进行利率管制;其三,对于提前支取进行罚息;其四,要求提取高额风险准备金;这些政策建议个个都会对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造成很大的冲击;而根据媒体的最新消息,2月27日下午,中国央行召开互联网金融座谈会议,讨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
诸多细节都显示,至少监管机构受到了压力,其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态度会趋于谨慎;而只要银行业协会的建议能够得以实施,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就面临下降,资金回流银行体系,而因散户议价能力下降,市场主导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出现明显倒退。
今年以来市场机构很大一个逻辑框架是利率市场化会继续加速,因为去年市场化过程是超预期的,所以所有机构多预期今年市场化仍然会加快推进;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政策监管者真的接纳了协会提出的建议,那基本可以确定,市场化要出现倒退,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利率水平要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落了,去年基于高成本的利率定价可能需要作出修正,这意味着债市的牛市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