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中国如何去杠杆化?

2014-02-21 04:38阅读:70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去杠杆化,修复资产负债表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后的必经过程。然而,去杠杆的进程可以被管理得很好,也可能很差,甚至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冲击,这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次重大挑战。

2012年启动的“去杠杆”化进程正在进一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影响金融(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和流动性格局。1月份,中国金融数据变得“扑朔迷离”,一些数据彼此分歧甚至走势相左,“社融扩张,货币失速”成为当前的突出特征。

不同于美国,中国加杠杆来源于实体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利用贷款、城投债、信托、BT等多种方式增加杠杆。此外,银行机构虽然表内杠杆不高,但通过资金腾挪信用扩张形成的“银行的影子”,客观上推升了表外杠杆。

“下山总比上山易”,但是金融运行似乎并不遵从万有引力定律。事实已经证明,减少债务,去杠杆化要比增加债务艰难得多。对于几乎所有国家而言,去杠杆化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居高不下的债务重负,发达国家不得不启动去杠杆化,但除了美国和德国之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出现了“越降杠杆越高”的局面。 

相比之下,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直到现在的宏观经济状况,更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中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债务,而另一方面,由于间接融资为主,债务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现在看,政府债务规模本身不是最大的风险,但债务投向过多地向低效率投资倾斜,且过多地挤占有限的资源、资金,导致挤出效应迅速扩大,这就为经济埋下了隐患。同时,中国经济的特色之一是“捆绑式经济”。这种模式下,低效投资过大无疑是资本回报率下降的源头。考虑到2014、2015年偿债压力大,以目前的存量余额计,两年到期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6.6万亿元、5.2万亿元,这势必给整体流动性和信用体系带来挑战。

由此可见,当前化解地方债务溢出风险,保持货币流动性合理稳健,创新债务融资模式就变得更加迫切。

一种思路是可以考虑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将公用事业类的城投债定位为市政收益债,并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设立特别账户,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融资对社会融资,特别是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挤出。

另一种思路是,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银行吸收的居民储蓄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负债,银行发放贷款给企业,贷款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又表现为企业的负债。

因此,通过有效的经济金融政策,促进居民储蓄直接转化为资本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降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可以将政府的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转让,转让收入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将债权转换为资本收益,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