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借贷利率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往下走;但是从负债成本来讲,中国的实际利率(LED利率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是被低估的,因为的确存在存款人福利流失的事实,而这不能单一地用名义利率这一指标、或简单地去和美英等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应多维度地考虑到通胀、税收等其它因素。
所以,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资金价格走向将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是金融深化的力度和节奏,这点中央已经给了明确的答复,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是经济金融转型下的利率向真实负债成本回归。二者的核心均在于寻找市场化条件下的均衡基准价格。
但更重要的是,除了总量性问题外,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核心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未来的利率演化方向应该是分化、多元化的,是一个均衡利率引导下的利率框架,即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区域、不同风险敞口下的不同议价能力主体,他们所面对的利率是不一样的。而对银行来说,则意味着“较高风险、较高定价”的市场机制将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换句话说,对金融机构或者说银行而言,当务之急是在有效控制负债成本的同时,通过发达、高效的内外部大数据信息系统,来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中国的确需要给银行业创造一个非常好的转型空间,这也是市场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既然利率要市场化,那么银行的中间业务、大资管业务、大数据业务、大零售业务也需要一个市场化的环境,即允许银行自主定价,当然需要监管层有一个基本的负面清单或者说红线限制。
其实,如果从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历程来看,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辅之以有助于所谓传统银行的转型政策安排及激励。比如,非利差业务及定价的市场化环境和政策空间。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日本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艰难岁月,这其实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重要原因。而这些,我想是我们的监管层不愿意看到并将引以为戒的。
笔者并不认为存款利率上限的完全放开会很快到来,因为在这之前一定要建立健全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且适时推出中国的银行破产法。中国大陆的利率市场化经不起去重蹈中国台湾、日本的覆辙,它们的前车之鉴给我们提供的最好教训就是,掌控好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节奏,同时为银行的转型争取时间。
在此背景下,银行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就是要找好自己准确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以及区域定位。比如,以前任何一个中小银行可能都存在迅速在全国铺开的内生冲动,为的是最大限度地去吸收存款,然后拼命放贷。但随着中国坚决而稳步的“去杠杆、去过剩产能”化政策导向及措施出台,这种无边界式的发展模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找准自己的立足区域和核心客户至关重要。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是美国,那么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却能各自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从社区银行、全国性银行到全球性银行,各取所需,各家开花,银行的异质化发展可圈可点。这应该也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