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一波又一波的发行热潮之后,随着新股一批又一批的挂牌,市场上又迎来了“炒新”的狂潮。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共上市新股19只,其中沪市3只,深市16只。19只新股中,有18只因涨幅超限遭交易所停牌,其中16只被两次停牌,19只个股首日平均涨幅超过43%,逼近交易所规定的涨幅上限。
为了配合IPO制度改革,也为了打击市场的疯狂“炒新”行为,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监管的通知》与《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等事项的通知》。由于对新股上市首日的涨跌幅都进行了限制,并且监管部门还可能采取两次停牌措施,这两个通知也被解读为“最严限炒令”。
那么,“最严限炒令”的效果到底如何,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最严限炒令”在限制了新股上市首日涨幅的同时,也派生出一大“副产品”。由于最大涨跌幅被锁定,导致新股(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出现大面积的“涨停”现象,这在以中小盘为主的深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1月21日深市挂牌的8只新股有7只出现“涨停”,1月23日上市的8只新股则集体“涨停”。如此奇观,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9只新股上市以来的表现,也导致“最严限炒令”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其一,新股价格更容易被操纵。沪深交易所均规定两个20%的强制性停牌红线,即股票上市首日开盘集合竞价的有效竞价范围为发行价的上下20%,以及盘中成交价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20%等,只要开盘竞价与盘中股价上涨触及20%,即被停牌,这就导致新股脉冲式上涨后就会触发停牌的条件,进而为大资金操纵股价提供了可能,这两条规定也是导致众多新股纷纷出现“涨停”的根本原因。
其二,更有利于机构套现。股价因为出现秒停现象,许多中小投资者中签后却遭遇到新股卖不出去的尴尬,但龙虎榜数据显示,19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主要卖出席位中,几乎都有机构身影,且大部分新股的卖出机构数量都在3家以上,像楚天科技上市当日前五大卖出席位全部来自机构。中小投资者卖不掉,机构却卖得欢,形成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机构具有交易通道上的优势,而这方面中小投资者完全处于劣势。
其三,操纵新股价格无需多少资金。深市挂牌新股频频产生数秒内即“涨停”的现象,一只新股挂牌首日,交易时间不过数秒钟,既不利于中签投资者套现,也不利于其它投资者的买进。而且,因为交易时间短,新股换手不充分,也为其后的走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更严重的还在于,“秒停”现象还导致操纵新股价格无须动用较多的资金。如汇中股份上市首日上涨45.22%,仅成交5笔,换手率仅为3.39%,而成交额则只有2223万元。也就是说,只用2223万元的资金就能便该股“涨停”,而其当天的流通市值则近7亿元,两者明显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