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以高回报的理财及信托产品为代表的表外“非标产品”风生水起、大行其道,银行的新增存款甚至只有它们的一半,钱荒蔓延。
特别是近年在平台贷款的解包还原和压缩过程中,不规范的信贷产品通过“重新包装”,摇身一变成了高收益的理财或者信托产品,银行实现了从风险资产的退出,通过代销信托又录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手续费,过去寂寞无名的小信托机构趁势大举扩张,其手法十分激进、风险意识淡薄,只要是政府项目或者银行推荐来的都闭着眼睛做,因为银行尽职调查早就做过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有些“路子野、关系好、能力强”的信托经理,一年能开发出上百亿的信托产品,并成功借助银行券商的通道销售给投资者,各利益关联方赚得盆满钵满,皆大欢喜。明星信托经理年薪三五百万甚至远超过当年的保荐人。
信托规模从几千亿扩张到数万亿,难怪西式方学者称“那疯劲真像是凶悍的西哥特人千方百计地想摧毁罗马城”一般。在这一轮信托业(中国投资基金信托管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粗放式激进型扩张中,“有毒资产”不断入侵,风险引信早已埋下。
近来陆续发生多起理财和信托产品违约事件,中诚信托40亿的信托风险事件不是信托业违约的第一单,也不会是最后一单。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失去利润可以赚回,而失去信用和声誉就失去一切,因为信用和声誉是金融业的生命线。
现在,“影子银行”滋生恶性蔓延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毒药”,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链条越拉越长,只要一个环节断裂,最终会产生连锁反应和骨牌效应,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不是没有可能。因此,中国金融业要从这一风险事件中吸取教,切实加强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