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创新,它在美国出现和存在已经有些年头。之所以现在在国内吸引这么多眼球,是因为国内有各种成熟的条件触发其井喷。但是,为何美国互联网金融(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那么早,却一直都没成什么大气候,是什么原因让大洋两边冰火两重天呢?
首先是行业之间发展的差异。美国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军事,科技,金融,教育,均衡发展,多足鼎立,平分秋色。政府大体上放手让市场去调节资源,因此四大行业在市场动态调整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是根深蒂固,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而国内却是行业发展极其不平衡,这跟政府的行政管制过多不无关系。而国内的科技特别是互联网,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有些领域像移动互联网方面,甚至赶超过美国。反观国内的金融银行业,虽然也是在政府长期政策保护下,但因为金融领域改革步伐缓慢,国企性质的银行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没有动力和压力自我优化。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恶狼,一边是富得流油的暴发户,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局面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全面井喷式的爆发。
其次是家庭理财习惯不同。美国人都习惯花光每月收入,喜欢借债过日子,因为有完善的社保养老教育医疗制度,让美国人民花钱无后顾之忧,民众普遍没有储蓄投资习惯。反之,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国人都要自己存钱为养老,儿女教育,医疗等等做准备。因此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庞大的可投资个人资产,个人成为投资市场上的主力。
再者,利率水平差别巨大。美国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处于衰弱阶段,GDP 2-3%徘徊,美联储的大力印钱,市场利率压到极其低的水平:1年国债不到0.6%. 相反国内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GDP 7-8%, 最近国内流通性压缩,1年SHIBOR(上海银行拆解利率) 到了4-5%。只有足够高的利率水平,碎片理财才有存在的基础,否则以目前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接近零利率的情况,存和不存货币市场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没什么区别。
投资渠道的多样性差别。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为各种投资需求提供了全方位的产品。比如个人贷款,在美国最普遍的就信用卡贷款。由于有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只要信用没问题,信用卡公司会四处求信用好的人多贷款。从信用卡贷款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而反观国内,老百姓有闲钱,有储蓄,却没多少投资选择。选来选去就是这么几个国家大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比通胀率还低。投资产品和品种也是很有限,即使里面有霸王条款你也不得不接受。老百姓迫切希望打破银行金融机构的垄断,让投资能方便快捷,低成本和高回报。而互联网金融,正是这种需求下的必然产物。
最后,法规监管和个人隐私差异。美国遵循个人财产和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只要涉及到这两方面的业务,都有多重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来保护投资者,这样造就互联网涉猎金融领域门槛高,投入大,成本不低。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对投资的保护相对较弱,对隐私的保护就更少了。而互联网金融这块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让良莠不齐的企业能轻而易举的进入,造成盲目过度竞争,甚至发生金融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