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上市公司跟股东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一家上市公司,出钱最多的,通常是普通公众股东,但他们被重视的程度可能最低。倒是为数不多的机构投资者,往往还能得到不少优待。
存在即有合理性。机构人少,容易照顾。几万个股东,就算每天只接100个电话,整个董秘部门都不用干别的事了。第二,单个机构一般比单个个人投资者(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手里的钱多,属于大主顾。第三,机构人士有一定专业背景,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对到一个频道。有位很专业的大公司的IR主管就告诉我,平常也会接待个人投资者调研,但确实很多人没有做足够准备工作,常常问一些莫名其妙或者显然违反信披规则的问题,公司想认真回答也挺费劲。
就目前而言,我相信许多股东的用户体验并不太好。许多上市公司对普通公众股东的重视和服务,还远远不够。作为在南方生活的人,可以打个比方,股东们的感觉可能跟进了一家普通北方馆子一样。也能保证让你吃饱,但这个服务就是不如南方餐馆那么体贴。拎起茶壶往你桌子上一扔,自己倒茶去吧。
不过,我猜测上市公司费劲讨好股东的时代,或许正在到来。关键在于两个重要的变化。其一,与即将重启的IPO和很快到来的注册制改革有关。注册制下,以中国企业之多,未来等着上市的公司也不会少。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公司与股东或与资金的对比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平均估值水平继续向成熟市场进一步逼近肯定是大概率事件。到那个时候,上市公司就必然得有更激烈的对投资者、特别是对价值型投资者的争夺。投资者关系搞好了,估值才可能上得来。
其二,也与正扑面而来的社会化媒体的浪潮有关。微博仍然是重要平台,微信则更是势不可挡,投资类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终端也正普及到乡镇。新的技术手段,让公司高效率、便捷的服务更多普通股东成为可能。正是靠了互联网,奥巴马同志可以迅速发出成千上万封邮件来感谢给他出了几十美金的人。依靠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市公司以可控的成本,讨好广大投资者也就成为可能。一家中小板公司,不需要像现在的一些大蓝筹那样雇一二十位IR人员,也有可能把IR工作做到类似的精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