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本市场掀起了“民营医院”概念热潮,所谓“民营医院”概念是指国内上市药企因收购民营医院而股价大幅上涨。国内医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企业收购民营医院已经成为行业一种趋势,业内众多企业如开元投资、金陵药业、贵州百灵、复兴医药、康美药业、独一味悉数参与,当然这些企业也都受益于此轮概念热潮。
事实上,政策推动对医药企业收购民营医院的积极性影响不容小觑。2010年以后,国家接连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降低进入门槛、描绘发展蓝图,不断点燃医药企业对民营医院的收购热情。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开启了8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容量,引爆“民营医院”概念炒作并将其推向高潮。
此外,收购民营医院也是医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药价降低、基药招标制度一一实现,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小,企业亟需向外延展以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在药品的所有销售渠道中,医院占据80%的市场份额,对药品销售影响重大。收购或投资民营医院一可获政策支持,二可得业绩增长点,三可助力药品销售,“一箭三雕”,医药企业乐而为之。
若单纯从政策数量层面来看,民营医院受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后续发展前景可期。但是细数国内各种体制问题,民营医院的后续发展着实令人担忧。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否真正破除是民营医院获得公平待遇的前提。唯有政府部门公平相待、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公平竞争,民营医院才能迎来发展春天。否则不公待遇之下,民营医院只能“头顶政策光环而无大作为”。
数据显示,2013年1-8月民营医院接诊率不足4%,增速是公立医院的两倍,相关报道中侧重强调增速之快,而弱化接诊率与公立医院的巨大差距。政府部门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或出于社会舆论压力,因为公立医院中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太过严重,社会民众呼吁民营医院以起分流作用。强烈呼声之下,政府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如此多数地方政府补贴以使民营医院“存在”的现象便不难被理解。
投资者会因医药企业收购的民营医院后期发展前景而有所取舍,当然是收购优质标的的医药企业会被长期看好。少数“民营医院”凭借差异化竞争或者专业化发展角度赢得一定生存空间,但是多数民营医院仍面临较多牵绊。若国家政府部门不进行沉舟破釜般的改革,民营医院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