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电商平台是两个数据积累比较详实、具备大数据运用潜能的数据池。在表现上,银行数据积累时间长,结构化特征不明显,且大多数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电商平台作为数据领域的后起之秀,靠网上的信息流获得商品销售和黏性聚集,层次化、结构化更加完整,对数据流的反应也比较敏捷。
因此,银行在骤然兴起的互联网金融面前,如果银行还是仗着传统资金渠道,走大额对公业务,忽视小额资金流水和第三方支付的“一刀切”,那么银行对终端消费发展趋势的感知会越来越差。因此,银行需要学习电商的敏锐嗅觉,需要掌握零售客户的最新需求,也需要在市场转型中寻找到自身差异化优势。
电商平台,除运营第三方支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支付牌照下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备付金、资金流水、风险控制和流程优化方面,电商缺乏银行的合理、合法性。因此,在小贷业务上,大多数电商也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解决资金流。
合作能成功固然好,但在面对竞争时,在分秒必争的金融创新面前,任何合作都避免不了自我膨胀的诱惑。于是,银行一方面银行想独自尝尝电子商务的味道,另一方面和电商合作却避免不了冲突的本质。同时,允许成立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也给出电商无限的遐想空间,如能自食其力发起成立一家民营银行,不就可以直接向商户进行信用贷款了吗?
在银行和电商的博弈中,电商稍占优势。由于更贴近终端消费群体,而银行数目众多,即便暂时开办不了银行,电商依然可以把用户作为谈判筹码在众多银行间游刃有余。而银行当前可谓四面楚歌:利率市场化、金融托媒、金融互联网化、民营资本虎视眈眈,现在就看政策监管能够改革到什么程度,有多大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