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月初存款大规模流失万亿之后,进入第四周,四大行存款增长仍然乏力,单周增加仅600亿元。截止至7月28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9500亿元。如果算上股份制银行,7月初存款流失将超过一万亿元。按照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月度规律,存款在月初下降后,最后一周存款将出现急速反弹。然而,7月最后一周却一反常态,四大行仅增加600亿元。这背离了银行吸收存款的“一般规律”,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要从6月底说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6月底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时点,各项任务都要在这个时点上合拢。而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基本是储蓄(中国ATM储蓄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存款网点,储蓄存款是主要任务。这就使得各基层网点在6月末为完成存款任务狂风揽储、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员工自掏腰包买存款的现象。这些存款都是短期、临时性的,被戏称为月底“一日游”存款。到7月初后,这些存款将大量从银行流失。这是造成7月初银行存款流失一万亿元以上的直接原因。
从深层次上分析,在市场融资价格远远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社会融资中除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融资以外的其他融资形势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事实上形成了资金价格双轨制局面:正规金融机构执行“计划内”的基准利率价格,而社会其他融资主体完全按照远远基准利率的市场化资金价格融资。按照资本资金追求高回报的本质属性,社会资金包括百姓手头资金必然流向社会融资主体,必然使得银行等正规金融吸收储蓄存款的能力大大下降和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