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布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报告中,提出“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再次引发了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争论。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的土地红线是否也应该随之调整,如果必须变革,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路径?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中国无需担心粮食问题,但出于减少土地浪费的考虑、仍应设定耕地红线。
姚洋认为,最初中央制定耕地红线政策是为了粮食安全也是为了防止土地浪费。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所以从农业(中国农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去控制耕地红线的意义已经不大。不过,有别的更重要的理由使我们需要控制耕地。因为,如果不控制耕地,地方政府和农民就会无限制地扩张他们的建设用地。如果没有指标限制,农地向非农地的转换会非常任意,这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耕地如果都变成了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可能改变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姚洋认为需要有一个耕地红线。同时,为缓解城镇化土地需求与耕地面积现有设定的矛盾,应建立一个补偿机制。首先是要用土地指标去限制。如果指标用完了,一是向不发达地区去买,二是你自己把楼再建高一点。还应提高城市建设密度。但是,我们现在的政策恰恰相反,是规定容积率高限,结果是降低了建筑密度。